二是日明雙方深刻的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公元十五世紀中葉以來,明朝社會矛盾尖銳,土地兼並嚴重,賦役及地租的加重,使農民陷於困境。為避沉重的賦役追呼敲撲,不但失去土地的農民,甚至有土地的農民也不得不背井離鄉,這樣就形成了全國大規模的流民運動。東南沿海地區也不例外。東南沿海的一些流民由於生活無著落,隻好下海,或漁獵,或流為“海盜”。十五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日本戰亂不已。於是,破產的農民、失意的官員、失業的流民、戰敗的武士、無業的浪人、貪利的奸商、掠劫為生的海盜,在各地領主的支持下,向海外謀求出路,從而造成了倭患的猖獗。劉照興認為,明至永樂以後,政治日益腐化,宦官專權,官吏貪庸,致使民不聊生。嘉靖時期,宦官的勢力受到排斥,嚴嵩專權,貪賄公行,致吏治腐敗,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戰船銳減,海防設施久遭破壞,為倭寇活動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是日本封建割據勢力的支持和日明海盜的相互勾結。嘉靖隆慶年間,有大量的中國商人、破產農民和失意知識分子等,由於各種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資本者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成為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這一時期倭寇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僑居日本的倭寇首領汪直、徐海、毛烈、陳東、葉明(葉麻)、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為此類人物。他們夥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襲用倭人服飾旗號,乘坐題有八幡大菩薩旗幟之八幡船,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奪大量財物。這些人與大明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在內地沿海網羅同夥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加之流民、奸民、貴族為了生活和貪圖財利而自然與倭寇勾結。所以倭患的猖獗的關鍵因素是中國海盜好日本海盜的勾結。如果沒有內奸的助紂為虐,倭寇就隻能在沿海臨時劫掠,而不可能長久停留,聲勢不可能那麼大,危害也不可能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