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跑遍齊魯(2 / 3)

為了報道這兩件大事相關聯的人與事,我有機會跑遍了煙台地區主要幾個大水庫,如文登的米山水庫,萊陽的沐浴水庫,龍口的王屋水庫,蓬萊的戰山水庫和福山的門樓水庫。看到了水庫幹涸無水,庫內龜裂蕭條的景象,我記錄了那個真實蒼涼的現實,也記錄和報道了各地因地製宜,挖井修渠,興修小型水利,搶收搶種,抗旱保苗,與天爭糧的典型人和事。

這期間,我以省電視台記者的身份,應邀參加了一次在煙台山賓館舉行的全地區各縣市書記會議,地委書記路升雲做了長篇講話,堅決主張煙台不搞家庭承包生產責任製,仍然堅持走集體經營老路。這個頂風違背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講話,讓我印象深刻。果不然沒多長時間,1982年,山東省委派王濟夫來接管路升雲的工作,煙台地委行署改為煙台市委市府,實行了市管縣新的行政體製。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市委大張旗鼓地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除了幾個特殊村莊,大部分村鎮都落實到位。大勢所趨,阻力也不小。不到兩年,農村家庭責任田在煙台農村遍地開花結果。1982年夏季,受王濟夫書記委托,經山東電視台同意,讓我拍一部記錄煙台各地抗旱紀實的電視專題,要求各縣市區一把手親臨抗旱第一現場,還派了一部車,讓我到旱情嚴重的村鎮拍攝。基層農村,家家戶戶都在千方百計抗旱保苗。在抗災中,村與村、戶與戶相互協作,共同治水的實例十分感人,群眾的智慧,人民的幹勁不可低估,農村群眾對自家的責任田,像贍養父母一樣用心,對待兒女一樣愛護。天旱地澇的情況他們左右不了,可深耕細作自家責任田的莊稼,讓其旱澇豐收的期望,是步步為營,實打實地幹。拍攝基層農民抗旱的細節,既豐富又生動,但拍攝各縣委書記親臨現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記得大多縣委書記很自覺地選擇常去的地方,與群眾一起抗旱,能放下身價,融於群眾之中,例如棲霞的張錦超,乳山的劉明祖,文登的王樹文。可到了萊陽,我把來意說明,要拍一組縣委書記現場指導農村抗旱救災鏡頭,他們死活不讓拍,晾我在縣裏等了兩天一夜,先後兩次派宣傳部長催我走,我隻好去了附近縣拍攝,又不得不把遇到的情況向煙台市委彙報,夜間市委值班室是陳秘書長接的電話,我向他彙報了情況。第二天我在棲霞接到了陳秘書長的電話,說市委已做好萊陽工作,讓我再去萊陽拍,我隻好再返回萊陽,勉勉強強拍了一組鏡頭。事後方知,書記李仕恩竟是我家遠房親戚,他是我村段可茂的大舅子。記述這些小故事,說明當時政界對落實三中全會精神還有認識誤區,需要時間消化。對新任書記王濟夫的舉措也不理解。這些遺老新貴們必然要交交鋒,亮亮劍。我作為具體執行此項任務的記者,碰在打擦邊球的節點上,受點委屈,浪費點口舌和精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一晨霧登南山見柞樹枯葉嫩芽共枝頭有感而作,五言古詩兩首:(一)、枯葉戀枝頭,索索春風中,嫩芽已吐綠,躋身枯葉叢;:本應秋落去,春來已覺遲,時令易轉換,人事難變更。

(二)、遺老威風在,新貴慎行蹤,八十尚在位,歸隱魂不散,權大法少時,必是皇家天,變相世襲製,到老不肯去。

1982年7月中旬,省台新聞部讓我到長島縣采訪先進單位“鋼釘”八連,準備在八一建軍節播放。我進島與駐軍部隊聯係,碰巧遇上新華社一位攝影記者,我們采訪任務不約而同,正好結伴同行,駐軍政治部門非常歡迎我們前來采訪,並派了一艘登陸艇,送我倆去了“鋼釘”八連駐地車由島,那是個不足半平方公裏的小島,孤零零地矗立在渤海灣內。島上沒有居民,有的是上萬隻海鷗整日嬉戲在山崖礁石上,鳴叫不止。島中央地下全部挖成了坑道,成了軍防工事。我們來到島上,鋼八連正在實戰演練,防範來敵偷襲海島,用海岸炮和現代化武器反擊敵軍。這種演練正是我們要拍攝的內容,沒想到,部隊作戰係統的參謀們要逐級向上級請示,請示完濟南軍區,又請示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整整讓我們等了一個星期才允許拍攝。可想而知,當年閉軍鎖國的思想是多麼嚴重。這一星期,讓我倆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官兵們孤淒單調的軍旅生活。這麼簡單的事搞得那麼複雜,幾分鍾可辦的事,讓記者等了一個星期,可歎那個年代部隊的信息化是多麼落伍,辦事效率是多麼低下。還好,戰士每天下海摸鮑魚撈海參給我們吃,吃了幾頓再也不想吃,沒有蔬菜的飯實在吃不下,喝半鹹半甜的水的日子不好過。文化生活單調枯燥,隻能偶爾聽聽廣播,一個月左右有望看場電影,這就是當時守島戰士的真實生活。

1983年4月,北海艦隊要在渤海灣內舉行大型軍事演練,海軍邀請青島和煙台市委書記參加檢閱,省電視台記者給了一個采訪名額,原打算讓青島站派記者去,後來又改為煙台站記者就近參加,我被點名前去報道。在渤海灣內,艦與艦對陣作戰的場麵和地對艦相互交火的場景,我都沒見到,那些場麵不對外公開,讓我們來隻是見證海上閱兵演練。海軍首長和有關地市首長站在檢閱艦上,20多艘戰艦,列陣在正前方的海浪裏,艦船上海軍戰士身著白色軍裝,頭戴藍色軍帽,英姿颯爽,行著軍禮,站在甲板上,一聲信號槍響,20多艘戰艦乘風破浪,駛向檢閱戰艦,風馳電掣般向遠方馳去。這些閱兵程式化的鏡頭拍完後,我又寫了解說詞,包好交給了海軍宣傳部門,讓他們派人直送省電視台,以便及時播出。後來,新聞部打來電話告訴我,說送來的膠片已曝光,洗印不出影像來。至今我也不明白是為了保密進行了技術處理還是另有原因,反正沒能播出,不了了之。白白出力,有氣也隻能往自己肚裏吞。這年的4月,連續3個新聞片出現問題,第二個是全國計劃生育榮成現場會,也是說洗印車間出了故障,片子報廢,沒能播出,還有是一條社會新聞,海陽發城有一棵600齡紫藤,盤根錯節,纏繞在兩棵白楊樹上,枝繁葉茂,是很好看的一條社會新聞,不知何因沒用。煙台晚報讓我配上照片,發了一條長消息,刊登在醒目版麵上,反響挺好。三次挫折讓我摸不著頭腦,受製於人特讓人窩火,離開省台記者站的想法已初步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