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幾個文學朋友去市裏的一所重點小學參加贈書活動,無意中和小學生們聊起自己的童年,說我們那會讀小學的時候,寫字用的都是石板、石筆,孩子們都不相信,腦袋搖得像個撥浪鼓似的,甚至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說“那不是原始社會嗎?”和今天的孩子比起來,我們童年發生過的許多事情,如放牛、拾糞、砍柴、挑水、割禾、插秧等,都是他們無法想象的,不僅沒有自己動手做過,甚至連看都沒有看見過。
記得七歲發蒙時,父親把我領去學校,交了少得可憐的一點學費後,老師就給我發了語文、算術兩本書和幾支石筆、一塊石板,並反複交待石板要輕拿輕放,更不能碰撞,容易破裂。石筆和石板都是青灰色,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石筆是四方形的,兩寸來長,上麵還有一條條斜著的鋸痕,筆尖呈錐圓狀。石板為長方形,大概四五寸寬,六七寸長,兩三分厚,周圍用四條木片中間開槽嵌起來,形成一個木框,外麵四個角都是圓的。在老師的指點下,我把課本和石板、石筆小心翼翼地放進一個帶來的青黑色土布書包裏,算是報了名了。然後抬頭與老師打一聲招呼,父親便牽著我告辭出來,一前一後踩著細細的田塍,一邊往家走,一邊告誡我要好好讀書,為父母和祖宗八代爭點氣。
在桃花江縣境內的資水邊上,緊挨古湘山的龍脈,有一座如鳳凰般騰空而起的小山,人稱“舞鳳山”。整個山體都是由那些青灰色粉砂頁岩堆積而成的,看上去就像一摞厚厚的書,放在那裏隨時準備攤開晾曬一般。用手輕輕一掰,就會一頁一頁地脫落下來,石麵光滑細潤,色澤晶瑩;石質純淨無雜,堅而不脆。早在明清時期,這裏的民間藝人就把這些天然成形的頁岩開采出來,稍加雕琢,製成石板、石筆、石硯等文房用具,遠銷日本、韓國、中南亞等地。隨著幾代人、數百年製作工藝的不斷積累和改進,如今雕刻出來的“龍鳳硯”,設計依形造勢,線條流暢柔美,圖案栩栩如生;用時發墨如油,磨墨無聲,蕩筆起鋒不損毫,且墨色晶瑩發亮,久放不涸,落紙不變,名動海內外,享有“鳳舞天池墨生香”的美譽,位列我國名硯之一。隻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當年我們愛惜有加的石板石筆,再也無人製造、也無人使用了。
上課時,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師的講授上去了,石板就放在課桌的旁邊。同桌是一個叫“毛坨”的男同學,做事毛手毛腳的,一個不小心,就把我的石板碰到地上去了,“砰”地一聲脆響,摔了個粉碎。所有的同學都齊刷刷地扭轉頭來看,弄得我和毛坨滿臉通紅,手足無措。那時的老師真好,不僅沒有批評我們,還安慰了毛坨兩句,說以後小心一點就行了。做作業時,老師又給我拿來了一塊新石板,因禍得福,眼紅得其他同學要死。毛坨是個孤兒,從小死了父母,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上課的女老師總是對他另眼相看,關愛有加,比對自己的孩子還好,衣服破了幫他縫,扣子掉了幫他補,頭發長了就自己掏錢帶他去理。如今毛坨每每跟我回憶起這些事情,幾十歲的人了,還常常淚水盈眶。
到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就不再發石筆石板了,而是改發一張很大的瓷竹紙,由自己拿回家用菜刀裁成小張,再用針線釘成線裝書一般的本子,拿一支四五寸長的點水筆蘸著藍墨水做作業。但那種石筆在石板上寫字的沙沙聲,以及寫了又抹、抹了又寫的情景,至今還常在我的腦海裏浮現,想起來就覺得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