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文版序(1 / 1)

在《成功》雜誌舉辦的一次晚宴上,幾位久富盛譽的成功學家聊起了這樣一個話題:“在非小說類作家中,誰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克萊門特·斯通第一個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奧裏森·馬登和拿破侖·希爾了!”厄爾·南丁格爾接著說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奧裏森·馬登。”諾曼·V·皮爾博士也肯定地說:“《聖經》和馬登。”奧格·曼狄諾則列了三個人的名字:“詹姆斯·愛倫、魯塞·康威爾和馬登。”丹尼斯·威特利博士也認同馬登的影響首屈一指!這些成功巨匠對馬登博士的一致認同足見奧裏森·馬登這位成功學先驅的非凡影響力。

奧裏森·馬登何以受到這些當代激勵大師的一致追認?首先在於,他一生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由貧窮邁向成功的典範。

馬登降生於美國新罕普希爾一個貧苦不堪的家庭,3歲喪母,7歲失父,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他隻得靠給當地一些農家幹活謀生,除了遭受鞭笞、痛打、腳踢、挨餓,就是飽受雇主的冷漠與惡言相加。在其他同齡人上學接受教育的階段,馬登隻能生活在一片森林之中,從未讀過報紙雜誌,也未見過圖書館是啥模樣,甚至未見過50人以上的人群。這樣的境遇隻會使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毫無進取之心;要麼從困境中崛起,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顯然,奧裏森·馬登成為了後者!

上蒼也會眷顧世上的苦難之人,她賜予馬登的最大恩惠便是讓他在一戶農家的閣樓上與塞繆爾·斯邁爾斯的《自助》相遇,這是他命運的轉折點。通過這本書中所講述的大量故事,馬登悟出了一個改變人生的道理——任何人都可以擺脫現有的環境,並最終取得成功。受《自助》一書的激勵和鼓舞,馬登離開了他的監護人,一邊打工養活自己,一邊在晚上學習到深夜,以提高自己的學習和閱讀能力,並先後完成了在新倫敦學院、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業。畢業以後,他開設過飯店和飲食俱樂部,購置過賓館和不動產。不幸的是,天花病的爆發摧毀了他的賓館生意,一場旱災又毀掉了他在美國西部的所有生意,更為致命的是,一場火災燒掉了他5000多頁的手稿。但是第二天,他買來了一個筆記本,重新開始寫作。麵對如此沉重的打擊,馬登並沒有氣餒,他決心做一位美國的斯邁爾斯,通過寫作激勵和幫助那些與他年輕時境遇差不多的年輕人“在這一世界上成為一個人物”。後來,他的著作出版了,《奮力向前》一書受到了空前歡迎,並被翻譯成數國文字。他又繼續寫作了幾十本激勵年輕人的自助圖書,美國每四個家庭就有一部他的著作。他又在此基礎上創辦了《成功》雜誌。憑借這一陣地,他遍訪同時代的無數名人,總結成功規律,宣傳他親身驗證的人生信條——“任何一個普通之人都可以變得非凡偉大”。

馬登的作品是美國崛起時期無數人實現“美國夢”的催化劑。他將富蘭克林的人生價值——節儉、自控、勤奮、誠實與愛默生的成功標準——自我依賴、洞察世事和尋求真理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國成功哲學。正如美國著名企業家、馬登的忠實讀者J·C·彭尼所言:“從馬登哲學中,我不僅獲得了自己親身實踐的成功觀念,而且也發現了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任何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擁有獲取成功的力量,隻要他們善用這一力量。”

馬登的所有作品都基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他看來,世上隻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我願意”

型,第二種是“我不想”型,第三種是“我不能”型。第一種人能完成所有事情,第二種人抗拒所有事情,第三種人做不成任何事情。第二種人和第三種人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缺乏真正的教育。“所有真正教育的最有價值的結果是,使你自己在麵臨應該做某事時,無論你是否喜歡,你都有做該事的能力,盡管你不得不做。”這種真正的教育,加上勇氣、信念和智慧,是使第二種人和第三種人變成第一種人的全部秘訣,也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如今,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較馬登時代已經發生巨變,但人們追求成功、獲取幸福的人生目標沒有改變。或許有人會說,在當今時代馬登所總結的成功規律還能適用嗎?是的,信息科技與高速的經濟發展確實改變了世界,但它無法改變人性的根本與行事規律。馬登的成功經典,正是基於改變人的思想與心靈這一基點。他所總結的第二種人、第三種人的失敗,以及第一種人成功的定律也不會改變,他總結出的人的真正自我教育的理念也照樣適用。

基於此,我們花了數年時間,從國外收集了馬登的全套英文原著,在此基礎上翻譯整理,彙集為呈現於讀者麵前的這部“成功聖經”,引領讀者走進馬登的世界,品讀他一篇篇激動人心的文字,感受他所傳授的力量,發掘自己的最大潛能,實現最好的你自己!

譯者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