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這樣追過一部電視劇了,天天到點就在電視機前坐下,連播三集就連看三集,當中廣告時間匆匆去洗澡。一邊看一邊感慨,真是頗為現實的一部戲啊。
雖然是故意用“江州市”來架空,不過還是一眼就看得出演的是上海。演姐姐海萍的是海青,海青演起上海女人來駕輕就熟,活靈活現,那一口上海普通話,讓我幾乎以為她是上海人,後來才知道其實是南京的。為了買房子,她天天煮掛麵,為了省三十三塊錢騎四十分鍾的車上班,為了出一百四十元的份子錢氣得滿腹牢騷,為了一塊錢把丈夫罵得狗血淋頭——我一邊看一邊駭笑,多麼瘋狂,可是又多麼真實,多麼可悲,可是又多麼無奈。這個城市的房價已經高到荒謬的地步,以他們的經濟實力要買房實在是不切實際,海萍太過偏執,可是這偏執是令人同情的偏執——可是誰不想有個自己的家,有套自己的房子,誰願意居無定所,在出租房裏輾轉搬遷?
多麼艱難辛苦的生活。難得海萍還這麼有信心,這麼有幹勁,這麼興興頭頭的憧憬著未來的美好前景——在我看來這前景也太過沉重,兩個人收入加起來九千,房貸六千。這絕對不是合理的比例,不是理性的安排,可是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又沒有家裏的資助,又沒有額外的收入。
除非你放棄。放棄買房,放棄一切不合實際的理想,生活給你什麼,你就接受什麼。
吃穿住行,住明明不過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為什麼竟變成了最奢侈的奢侈品,變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夢想?
為什麼在這個城市裏,要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竟要這樣艱辛,付出這樣大,這樣不可承受的代價?
劇到最後還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化了。海萍在MARK的資助下開起了中文學校——開學校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包括MARK這個人物,都太過理想化了,為了和妹妹海藻做對比,硬生生弄出一段“純潔的友誼”——他仰慕她,他關心她,他幫助她,但是他對她無所求。多麼理想化的關係。
電視劇總是要走走主旋律,給人一點希望的。讓房奴們在還房貸的灰暗日子裏仰望那一線曙光,也許,生活在某一天也會有轉機?
劇最後有一段很好的台詞,是海萍對妹妹海藻說的話:“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如此之高,可是照樣還是有源源不斷湧入的人們,照樣還是有堅持在這個城市艱難打拚的人們,即使再艱辛也不願離開回到小縣城去的人們。
是因為不甘心?別人能在這裏活下來,我也能。還是因為在大城市,雖然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可是機會和希望也同樣多過家鄉小城?
從整個架構來說,這部劇仿佛有點前後脫節,前一部分主講的是姐姐海萍買房的種種,後一部分的主線就變了,變成主講妹妹海藻如何一步一步成為老宋情婦的經過。仿佛一部戲分成了兩半,主題亦是兩個。不過就算是單看妹妹海藻這一段也是十分不錯的,除了老宋這個人物跟MARK一樣,都太過理想化,其餘可說是刻畫的十分現實。
海藻一開始與小貝也算是很相愛了,兩個年貌相當的年輕人,雖然沒什麼錢,可是也過的高高興興的。可惜愛情經不起現實的磨礪。海藻要借錢給姐姐,小貝不願意,自此愛情有了裂痕——也許隻是導火線,從根本上來說,海藻潛意識裏就沒有願意跟小貝一輩子。她看著姐姐的現在,就好像看著她的將來——如果她嫁了小貝。
小貝說,“有肉吃你還不高興?”海藻沉默了,小貝是有肉吃就高興的人,但是她不是,她要的不止這樣。小貝對她很好,可是她要的小貝給不了,給不起,他太年輕了,就算不年輕,這個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他力不能及。
海藻這個人物十分挑戰大眾的道德觀,背叛、腳踏兩船、情婦、小三兒。可是這個人物又是這樣的合情合理:一邊是跟著小貝捱窮,想吃個哈根達斯都隻能在櫥窗外看了又看,一遇到金錢問題兩個人就開始吵架;而另一邊是予取予求萬事都能輕描淡寫解決,關心體貼的老宋——要是你,你會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