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古書《周易》,一本被認為最難懂的書,一本堪稱中華文化起源的書,一本充斥著抽象圖像的書,一本蘊含著獨特哲理的書。它宛若一座神秘的思想宮殿,曆經數千年的曆史,仍在啟發著人們的智慧。
曠古奇書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即俗稱的“經部”和“傳部”。經部主講卦象,傳部則是儒家對《周易》的一些論述。幾千年來,關於《周易》,最為巫人卜者熟悉的莫過於其間的六十四卦。這些卦每一個都有專門的卦辭,每一個都蘊含著深遠的意義,如果把它們按順序排列起來,亦能看到一個關於宇宙萬物的龐大的思想體係。與此同時,每個卦都有六爻,爻又分成陰爻和陽爻。陽爻為“九”、陰爻為“六”,每三爻為一組,算一個“三畫卦”。而三畫卦恰恰是最原始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即是這些八卦兩兩組合的結果。
每一卦中,位於上麵的三畫卦被稱為“上卦”(外卦),下麵被稱為“下卦”(內卦)。在看卦時,卦中最下麵的爻稱為“初”,其他的自下至上依次為“二”、“三”、“四”、“五”、“上”,每一爻亦都有自己的含義。
以“乾”卦為例。乾是天的象征,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一個純陽之卦,它暗示著陽剛的力量,是推動萬物運轉的主導力量。它的爻辭和龍有關。
初爻的爻辭:“潛龍勿用”意為“龍潛水下,應韜光養晦”。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則指“龍現於陸地,有利於拜見貴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在說明“君子白天應勤奮努力,到了夜晚仍不可掉以輕心,即使遇到危險,也能化險為夷”。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暗示“龍正處在進退自如之時,無論騰躍而起,還是沉於深淵,都不會有災難發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征“龍終於躍入高空,將大有作為”。
上九:“亢龍有悔”意旨“龍升上極限,必有災禍”。
從初爻到上九,僅“乾”這一卦就演繹了人如何從默默無聞的“潛龍”到功成名就的“飛龍”,再到高處不勝寒的“亢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既蘊含了韜光養晦的智慧——“潛龍勿用”,也包含了勵誌行健的修身之法——“終日乾乾,夕惕若厲”,還表達了對物極必反的警示——“亢龍有悔”。
而這一卦不僅僅適用於考察個人的命數,還可以被用在國家大事上。其實,《易經》中的每一卦都是如此,它那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卦象是宇宙智慧的濃縮,它的作者用“剛柔並濟,變在其中”暗示人們,萬物運作的方式並非單一的直線條,無論是人的命運還是事物的發展,都有無限可能。卦象將提示人各種可能遇見的情況,也會幫助人做出正確的決定,但結果還將取決於人自己的選擇。
卜卦
在民間,卜卦的方法有很多種,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得出卦象”。而在眾多占卜方法中,屬“蓍草占卜”流傳最廣。
蓍草在西方有“惡魔蕁麻”之稱,在古代中國,它也一度被認為擁有魔力。使用蓍草占卜的人首先要收集50根蓍草的莖,然後從中隨意抽出一根,放置一旁,在之後的占卜過程中,這根被抽出的蓍草不會發揮任何作用,它更像是一個“占卜開始”的標誌。
接下來,占卜者就要用剩下的49根蓍草來演繹卦象了,他們要依循一套煩瑣的程序數出蓍草、根據數出蓍草的數目進行占卜。整個過程會花費很多時間,占用人不少精力,但由於它是《易經》的“經典卜法”,所以數千年來,人們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它的程序。
宇宙生息皆於卦上
在《周易》的《易傳》中,儒家學者大致解釋了六十四卦間的關係。這些卦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宇宙生息的運行方式。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乾坤”具備而萬物生,所以有了表示萬物充盈的“屯”卦。“屯”卦喻示著萬物的初生,萬物在初生時又混沌蒙昧,所以有了象征蒙昧的“蒙”卦。
“蒙”蘊意“萌發”、“弱小”。弱小的萬物需要養育,所以有了象征飲食的“需”卦。而世間萬物飲食之時又必生爭端,所以又有了象征爭訟的“訟”卦。爭訟必牽扯眾人,所以有了象征眾多的“師”卦。
人多就需要互相協調,所以有了象征協作的“比”卦。人們相互幫助必產物豐盈,所以有了象征豐裕的“小畜”卦。人衣食足才知禮節,於是又有了表示禮節的“履”卦。民知禮節國家才安泰,所以有了象征通泰的“泰”卦。但世界不可能始終安泰,所以有了象征阻滯、分裂的“否”卦。好在世事又不可能一直阻滯不前,所以又有了象征和樂通順的“同人”卦。萬民歸順,天利人和,故而有了“大有”卦。
人不能因和樂通順自高自傲,所以有了象征謙虛的“謙”卦。知謙虛又有功業的人可以享受安逸,所以有了象征安逸的“豫”卦。人一安逸就喜歡隨波逐流,所以有了象征追隨的“隨”卦。追隨他人就要效力於人,所以有了象征做事的“蠱”卦。勤奮耐勞是功成名就的前提,所以有了象征肩負重任的“臨”卦。肩負大任者要通曉社會民生,所以有了象征體恤民情的“觀”卦。而治國又講“剛柔並濟,獎懲同行”,所以有了象征法紀的“噬嗑”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