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革命紀念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2 / 3)

為了更好地擔負起中央8號文件和中央領導同誌講話賦予革命紀念館教育未成年人的重任,根據已有經驗,我們必須在以下幾方麵求突破:

第一,加強館際協作與交流,將個體優勢轉化為整體優勢。革命紀念館是在領導人故居、領導機關駐地、重大曆史事件(包括會議、戰鬥)發生地、英烈誕生地和犧牲、安葬地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每個館都各有特色,各自反映了曆史的一個側麵、一個瞬間,可以說個個都有優勢。但是也有不足。因為它分散在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台)以至海外,教育內容隻能是某一方麵,某一專題,隻有聯合起來,把一個個革命紀念館的個體優勢轉變為整體優勢,才能更完整係統地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怎樣聯合起來?這就要加強館與館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多舉辦流動展覽。流動展覽可以有多種選題:一種是全麵反映某個革命曆史時期的綜合性聯展,如八路軍辦事處和新四軍軍部聯展,有二十幾個有關紀念館協作,全麵反映了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兩支抗日隊伍堅持華中、華北敵後抗日的戰鬥曆史,先後在北京、南京、烏魯木齊等地巡展,成效很好。二是總體反映某個曆史片斷的專題聯展,如長征,從瑞金、遵義到延安,長征路上的各紀念館都參展。三是專題性的,有反映領導人生平的,如葉挺生平,從惠州、廣州、皖南、上饒、恩施、重慶的有關葉挺紀念館都參加;有反映某一戰線的,如抗戰中的經濟建設和鬥爭,就包括中央蘇區、延安、華中等地的稅收、貨幣、貿易等;還有反映某一事件的,如紅岩魂、龍華英烈、南京大屠殺,以一館為主,吸收有關館參加。這種流動性館際聯展,內容豐富,把有關館的鎮館之寶都彙集起來,教育麵廣,可到各地巡展,比單個館在一地展出效果要擴大好多倍。而且花錢少,簡便易行。辦一次聯展,牽頭單位花點錢,參展單位提供圖片、展板,比一個館單獨辦展要大大節省開支。

第二,加強館、校協作與交流,促進教育資源向教育功能轉化。革命紀念館珍藏和陳列的曆史圖片、文物和史料,組成了一部立體的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教科書。要讓未成年人讀懂並接受這部立體教科書,就必須組織他們前來參觀並接受教育。各級各類學校是未成年人(包括一部分青年)集中地,革命紀念館加強與學校密切配合,互相協作,才能使教育資源向教育功能轉化,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館校如何協作?辦法可以多種多樣,隻要因地製宜,行之有效即可。常見的有:一是走出去,請進來。革命紀念館派講解員進學校,擔任校外輔導員;請學生進紀念館,擔任義務講解員。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團隊例會,開展教育活動,實現雙向聯動。二是創建以革命領袖、革命英烈命名的班級,讓學生把革命領袖和革命英烈的為人行事作為自己自律的標尺,經常評比促進。三是創辦以學習革命史為宗旨的研究院。如鹽城市第一小學創辦的紅領巾新四軍研究院,由新四軍紀念館支持,請了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和14個省、區、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擔任顧問,一大批高年級的小學生擔任研究員,利用課餘時間,參觀新四軍紀念地,走訪新四軍老戰士,學唱新四軍歌曲,為新四軍英烈造像,開通新四軍故事網站,每學期交流幾次研究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自己教育自己,搞得很紅火。四是館、校共建文明。革命紀念館為學校德育課和課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人力支持,學校師生為革命紀念館管理綠化、清掃環境、協助接待參觀等。館、校聯動,一個館可以聯係幾個校,共建共勉,可使教育陣地作用得到進一步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