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職業高中從八〇年起步,經過積極探索、人力發展、鞏固提高三個階段,已經初具規模。現在我區已有職業高中21所,45個專業,在校生8171人,教職員工一千三百餘人,職業高中招生人數與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的比,幾年來穩定在1:1左右。各校根據專業需要建立了各種模擬實驗石和實習場地。組建了一支專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師資隊伍。十年來,我區為首都各條戰線,培養了萬餘名職業高中畢業生,其中30%的畢業生成為了企業骨幹,我區職業高中對市、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年的實踐,使我們體會到: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一、要不斷提高對發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東城區的職業教育十年來從無到有,以至初具規模是與各級領導和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對職業教有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分不開的。
大力發展職業高中,首先是從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論,指出,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為了擺脫貧困和落後,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而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就要依靠科學的進步和勞動者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及分動技能素質,先進的技術要靠訓練有素的人員掌握,先進的技術可以引進,但成千上萬的合格勞動技術大軍則不能引進,隻能通過我們自己教育、訓練來培養。所以,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必須下極大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教育和在職繼續教育,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紀律嚴明的勞動大軍”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做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決策,要求我們在今後十五年內造就數以億計的中、初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具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從我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我們也體會到:發展經濟不能隻寄希望於外延的擴大再生產,特別是經濟調整時期更是如此,必須從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上去要效益,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包括職後繼續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就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其次,國外經濟迅速發展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發達國家,都有發達的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被西德稱為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被日本稱為經濟迅速起飛的關鍵所在。加強“職業教育”,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大軍,幾乎是蘇聯、美國、瑞士、泰國等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經驗,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更重要的是,十年來,我們從自己創辦職業高中的實踐中切實體會到:發展職業教育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於中等教育結構體製改革,有利於發揮更多的學校辦學的積極性,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有利於學生發揮潛在的能力和特長。所以,職業高中非大力發展不可。
十年前,我區的教育狀況是:升大學成了高中學生唯一的出路,升入高一級學校幾乎成了辦學的主要任務,但能升學的還是少數學生,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麵。高考落榜學生的感受是“高考透心涼,就業不懂行”社會、家庭、學校、學生負擔都很重,出現了許多不安定因素,使教育走進了死胡同自從辦了職業高中以來,中等教育從獨木橋變成了立交橋,學生初中畢業開始分流,升學、就業各得其所。學校分成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各有特色,尤其是一些過去由於生源差而升學率不高的學校,走出了低穀,辦得生機勃勃,一些有各方麵特長、願意初中畢業後提早學習某一方麵專業的學生,培動了潛在的能力,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為考”為“學為用”,職業高中湧現出一大批人才,如東城區61中職業高中“烹飪班”學生何亮,為了練好刻蘿卜花和抻龍須麵的技術,利用業餘時間刻了三麻袋蘿卜,抻了兩袋麵粉,終於在技術比賽中一舉奪魁。財經學校張瑩同學,苦練珠算技術,被北京市珠算協會命名為特級技術能手。僅一九八八年就在全國珠算比賽中拿了十三塊獎牌。職高畢業生輸送到各條戰線,各個崗位,提高了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素質,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正如北京市郵電局的同誌在總結中所說的,北京124中職業高中的畢業生對我局職工隊伍的大量補充,提高了企業職工隊伍的素質,職業高中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業務的骨幹,社會工作的骨幹,在企業內部和外部都很受歡迎。實踐證明:隻要我們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堅持先培訓,後就業的道路,就能夠盡快提高我局職工隊伍的素質,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