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的內容大出二人意料之外,在這緊要關頭,陸毅做出的居然是裁軍計劃。
陸毅現有大軍近八十萬人,如果算上那些戰死的軍士,總數已經超過百萬。軍隊數量龐大,雖然代表了陸毅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它的另一麵卻是陸毅需要支付的天文數字般的開支。
八十萬大軍的日常開銷,服裝糧食軍餉,加到一起數量非常大。
還有戰死軍士的撫恤費用,這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陸毅的大軍雖然多,但其戰鬥力卻大大下降,下降到除了趙雲的鐵甲軍,其餘的軍隊和袁術馬騰的軍隊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甚至一部分西涼軍還要比陸毅較弱的軍隊強悍一些。
這是軍隊的情況。
而陸毅經過連年征戰,拿下了廣大的土地,但土地雖然很多,卻沒能給陸毅提供充足的糧食。
因為在東漢時代,人口密度太小,甚至當初的幽州那麼稀少的人口,都比其他各州要多出許多。
後來攻下的各州,陸毅已經不需要去分那些大戶的土地,隻把無主的土地給百姓耕種,也無法把土地利用到最大化。
距離城池較遠的地方,依然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閑置著,不能發揮作用。
陸毅是從後世走過來的,深刻地知道寸土寸金,看著那些荒廢的土地,陸毅真有種吐血的衝動。
沒有辦法,漢朝的生產力低下,人均生產率太低,而人口又太少。
比如冀州,人口本來就不多,後期袁紹兵敗,大肆招軍,無論老幼,隻要是男人都給弄去當兵。在做戰過程中,有些戰死了,有一些投降了陸毅。
接收降軍之後,陸毅用他們繼續作戰。這樣的戰鬥力自然無法發揮出什麼強悍的威力,在接連的大戰中出現了大量的傷亡。
而他們的傷亡又直接浪費了陸毅大量的撫恤金。
說到底,就是不能打仗的人在軍中太多。而這些不能打仗的人卻能耕種,可以幹別的事情。
裁軍的事情陸毅早就有這個打算,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軍隊臃腫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任由大軍如此發展下去,陸毅很清醒地認識到,終會有一天,龐大的軍事開支要拖垮自己的經濟發展。
而經濟被拖跨之後,又製約著軍事的發展,也就是將製約著他一切的後續計劃。沒有了經濟的支持,他就發不了糧餉,軍心就會不穩定。沒有了經濟的支持,就不能給陣亡的軍士發放撫恤金,就會讓軍士有怨言,讓家屬有怨言。就會造成比經濟本身更嚴重的後果。所以裁軍行動勢在必行。
如今接到天子詔書,陸毅剛好借這個實際展開裁軍行動。
有詔書在,而他又幹著裁減軍隊的事,相信馬騰和袁紹肯定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發動進攻。在他們心裏,陸毅把兵全都給解散了才好。
當然了,陸毅也不怕他們發動進攻,他們敢來,陸毅自然敢打。
陸毅根據這一段時間的統計,最終把老幼弱病殘等五類人列為裁撤對象。這些人有的是後歸降陸毅的,有的是在幽州就加入了陸毅的軍隊,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混軍餉。
陸毅最困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需要無限製地招兵,但他沒讓這些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陸毅的計劃裏寫明,所有裁撤人員,可根據其職位軍齡,軍功一次性給予安置費。這也是陸毅根據後世的複員費想到的。也可以把安置費當作是複員費。
同時對於年齡小的軍士這一類,陸毅給予了寬厚的政策,如果這些人年滿十八歲之後還想參家軍隊,可優先錄用。
而且裁撤的軍士在其籍貫所在地,分配一定數量的土地,任其耕種。裁撤下來的軍士在耕種土地過程中,需要交納的歲賦較普通平民要低一些。
因為裁撤下來的軍士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州的,為此陸毅還製定了別的製度。保證各州土地都能合理利用下來,確保利益最大化。鼓勵那些願意到人員比較少的地方的軍士,並且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
對於在以往作戰中致殘的軍士,陸毅也做出了適當的補償。
計劃書很詳盡,幾乎費盡了陸毅一個月的心血,尤其是在可行性上,陸毅做了大量的論證。
按理說,這些事情,陸毅可以交給郭佳和滿寵去辦,但陸毅沒有那麼做。這是一項非常的大的變更,如果弄不好甚至會影響到軍心。他也不想讓二人做完之後,他再一項一項地修改,多多少少都會讓兩位大員不太舒服。
陸毅的閱曆很深,比別人多出了兩千年的閱曆,對於後世的許多事情他都了解。
雖說有一句話是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在他這則變成了後事不忘,前世之師。
因為自己的這個優勢,陸毅自己把整個計劃獨自完成了。
除了裁撤軍隊的相關製度,還包括以後的相關運做,比如地方政務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