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創意的實例舉不勝舉。
移植思維源於植物學。在植物栽培過程中,人們為了某種需要,常把植物從一處移植到另一處。後來,移植一詞有了更廣泛的含義,人們把某一事物、學科或係統已發現的原理、方法、技術有意識地轉用到其他有關事物、學科或係統中。為創意發明或解決問題提供啟示和借鑒的創意活動稱為移植。它在人類的早期創意活動中曾起過重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創意發明中,它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並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英國學者貝弗裏奇指出:“移植是科學發展的一種主要方法……重大成果有時來自移植。”創意心理學家魯克認為:“運用解決一個問題時獲得的本領去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魯克所推崇的這種能力就是移植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概念、理論、方法等相互滲透、相互轉移,從而為移植法的應用帶來了廣闊的前景。當我們在創意過程中需要解決問題時,就可以思考能否運用其他領域已成熟的技術,這比局限在自己所處的領域裏冥思苦想要好得多。因為移植法的“拿來主義”和“為我所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更容易使我們繞過重複思考、重複研製的泥坑,實現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因此,移植法的實質是借用已有的創意成果進行新目標下的再創意,是使已有成果在新的條件下進一步延續、發揮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二、方法運用藝術
1.方法運用程序
移植創意法的基本程序是:始於問題,通過移植對象的選擇、移植方式的選擇、技術方案設計,最終可獲得創意成果。
2.方法運用要領
(1)移植對象的選擇。移植對象的選擇是指移植“供體”與“受體”的確定,即將誰移植?移向何處?創意中的移植過程,就是移植對象由供體推及受體的過程。這裏的供體和受體是相對的,與移植目的有關。
如果移植目的是為了推廣轉移科技成果,即主動地將已有的科技成果向其他領域拓展延伸,則移植的供體就是該項“科技成果”,受體為“其他領域”。在這種移植中,首先要搞清該項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及適用範圍,然後思考這一科技成果在移植受體領域能否產生新的成果。
如果移植目的是為了解決某一創意問題,即為了用他山之石攻玉,則待解決的問題是移植受體,而引入的其他技術為移植供體。對於這種移植,首先要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即搞清創意目的與創意手段之間的不協調、不適應問題,然後借助聯想、類比手段,找到移植對象。
進行移植創意時,要注意移植供體與受體之間的統一性、層次性和具體性。
移植不是把某一事物的原理、方法、技術等簡單地搬用到另一事物上去,而是要掌握二者間的共性。移植成功的關鍵,正是這種統一性,否則就可能導致“機械論”和“還原論”。西方早期社會學家提出的“社會有機論”,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地比附為生物現象,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移植受體與供體之間缺少必要的統一性,必然導致移植失敗,或移植對象變異。
事物、理論、技術等的移植,不能在任何層次上隨意進行,應注意移植供體和受體的層次性。事物、理論、技術等在同一層次上的相似點或相同點越多,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航空技術迅猛發展,噴氣式發動機迅速取代螺旋槳發動機,但工程技術人員並沒有輕易放棄螺旋槳發動機這一技術成果,而是把它移植到高速快艇上,結果取得了成功。有時,移植的受體和供體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它一定在某一層次或某一方麵隱含著與供體的相關性,就可以移植。
移植的供體和受體之間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唯有共同性,移植對象才能從供體轉移到受體;唯有特殊性,受體接受移植對象後,才能為自己開辟創意的道路。掌握供體和受體的具體特性,是移植創意的又一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應受到特別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