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從事編輯工作的一些老同誌為例,他們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把自己完全置於神聖的事業之中,對書稿中水分大的地方,進行大刀闊斧的砍殺;對不完善之處,給予合理而恰當的增補;對每一個政治和理論觀點,作反複的推敲;對不通順的句子,加以修飾潤色;對每一段引文,都逐個地加以查核;等等。正是在他們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下,使我愛上了出版事業,獻身於編輯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加班加點,揮灑汗水,辛勤耕耘。三十年中,我做責任編輯的150多種圖書,每一本都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雖不敢大言字斟句酌、精雕細刻,但在審閱書稿上,從未馬馬虎虎、敷衍塞責,更沒有抱僥幸心理不看稿子就發稿。一分辛苦,一分收獲。這些年來,我所編輯的圖書,獲省、部級以上優秀圖書獎的共48項,其中《’98長江大決戰》、《世界珠算通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青年經濟學博士研究叢書》(第一批,六種)等,榮獲了高層次大獎。這些圖書的獲獎,是對自己辛勤勞動的回報,不僅為出版社增了光,也給自己帶來了喜悅和安慰!
近年來,我社所出版的圖書,差錯率呈上升趨勢,“無錯不成書”不再是一種誇張,而是一種真實的寫照。緣何如此?這固然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一些同誌缺乏敬業精神。開誠布公地講,直到最近,編輯人員不看稿子就發稿的事,仍時有發生。試想,以這樣的精神狀態幹工作,怎能成就出版大業?怎能“今生無悔”?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個精神,就是為事業拚搏的精神。我希望全社的每一位職工,對自己以往的工作加以反思,強化自身的敬業精神,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擁抱新世紀!
三、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規範標準。作為現代出版行業中的編輯工作,有其自身的道德規範。對於這一規範的內涵,在理解上可能眾說紛紜,但就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要忠於職守,履行編輯職責。這是編輯人員最重要的職業道德。工人做工,農民種地,編輯人員審讀書稿,天經地義。然而在現實的編輯工作中,編輯人員不看稿子就發稿,卻屢見不鮮。編輯人員不看稿子,或者看稿子也隻是走馬觀花,都是一種缺德的表現。
書稿要送交出版社,由出版社的編輯人員審查把關,這是國家的規定。就書稿的作者而言,稿件一旦送交出版社,總是希冀經編輯人員之手,使自己的作品臻於完美,不出紕漏。因此,每當編輯人員為其著作付出艱辛勞動時,他們就會對責任編輯表示由衷的感激。在這方麵,我深有體會。遠的不說,僅以2000年出版的《經濟轉型期的貨幣與金融》為例,就足以證明。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金融專家江其務先生,在自己的這部專著的“前言”中寫了這樣一段話:“在本書即將付印之際,對責任編輯的辛勤勞動,我要說幾句由衷的話。本書稿有幸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朱玉編審親自審稿編輯;審稿中,朱玉總編輯對打印稿提出了若幹條修改意見,審稿記錄長達24頁稿紙約7200字,付出了相當的工作量。這些意見,對於匡正概念、完善觀點、規範形式、保證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朱總編輯的敬業精神、責任心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此我向他致謝、致敬。”這段話我曾堅辭,江教授不準,執意要寫上去,其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試想,如果當初我未盡編輯職責,不看稿子就發稿,那麼,就會因為沒把政治理論關、文字關而造成重大差錯事故,從而導致該書的報廢。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給出版社造成聲譽和經濟上的損失,就會使著作者蒙受經濟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壓力,就會有負於讀者的期望。在此種損人不利己的情況下,不看稿子的責任編輯,還有什麼職業道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