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踐的可行性。該專著的最可貴之處在於,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中國股份製安定形態的構造模式和一係列對策。作者認為,中國股份製安定形態的取向,應是兼具美、日形態的長處,把適度安定性作為基本參數,建立短期靈活的本公司股與長期穩定的法人相互持股有機配合的安定性構造。為此,作者提出了一係列的對策,即:現階段我國法人股應由單向持股向相互持股發展,並使後者成為法人所有製的主導形態和安定構造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國有製的問題籠統地說成是所有權“缺位”,國有製的改革重在弱化支配所有權,強化收益所有權;國有企業可通過資產存量和增量的分散化,來解決國有股權的過剩安定、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矛盾;對內資與外資的股份構成,分別不同行業提出可供參考的數量標準;不能把集體股簡單地改為法人股;等等。這些理論和對策都是作者的新見解,具有可行性和實際操作意義,對我國股份製的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總之,這是一部觀點新穎獨到,資料翔實可靠,論證方法科學,具有開拓創新特點的學術專著。它把我國的股份製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參考價值,同行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評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當然,該書也還有不足之處,如對股份過剩安定如何走向股市崩潰的論述上,似顯薄弱;對我國股權結構有利於安定和流動的問題雖然進行了探討,但還有待於作進一步研究;等等。對於這些,我們不可求全責備,相信作者會在今後的深入研究過程中加以補充和完善的。同時我也企盼作者繼續在理論的前沿領域進行開拓,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注:本文的大部分內容分別在1996年5月27日的《新聞出版報》和1996年6月8日的《光明日報》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