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原名王二郎,今年十六歲,在豐樂樓當差。在外人的眼裏,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宋百姓,但在他的身體裏住著的卻是一個三十多歲現代人的靈魂。
“大哥,今日感覺好點了嗎?”說話的是王浩的母親盧氏。
大哥一詞,在宋代,是父母對兒子的稱呼。
“媽媽,已經全好了,明日便可上工。”王浩回答道。
“豐樂樓的差事不做也罷,這才做了幾天就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盧氏抱怨道。
半個月前,王浩在豐樂樓當差之時,被門樓上掉下的一塊物件給砸了。在東京,所有的酒店門口都有這種用彩帛裝飾的門樓,到東京來的人,隻要看到這樣的門樓就知道是酒樓正店,而腳店大多隻會放一塊牌子。
“豐樂樓的工錢給得高,不做可惜了。”王浩肯定不會放棄豐樂樓的差事,自從穿越到宋代之後,王浩就一直在謀劃著如何改變命運。他發現如果要改變命運,豐樂樓是一個捷徑,更是非常好的起點。
而今年已經是政和八年,也就是公元1118年,距離靖康之變已經隻剩下八年的時間了,他不求能改變大宋的命運,他隻求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豐樂樓,原名礬樓、白礬樓,是北宋東京七十二家酒樓之首。豐樂樓之所以能成為東京酒樓之首,這跟李師師有很大的關係,據說在豐樂樓有一間房是專門給宋徽宗趙佶和李師師幽會用的,甚至還傳言豐樂樓有李師師的股份。當然王浩作為一名才去豐樂樓幾天的雜工,這些花邊新聞都是道聽途說的,至於趙佶和李師師兩人,他更是從來沒見過,當然也不可能見到。
“唉,大哥,我知道你心高氣傲,如果你爹爹還在,那衛家也不會退了這門親事。”盧氏唉聲歎氣道。
“媽媽,那衛家的小娘子年齡尚小,這退了才好,正好我也想退了這門親事,你想想,等衛家小娘子到婚嫁的年齡,我都二十八九了。”聽到盧氏的話,王浩有種苦笑不得的感覺。
在宋朝,剩男剩女雖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但王浩作為一個穿越者,如果還重複上一輩子剩男的經曆,那他這個穿越也就太失敗。王浩想起曾經和朋友談起,在封建社會最讓人羨慕的是什麼,幾乎許多人都會回答是一夫多妻製。
“唉,當年就應該和衛家把此事定下來的……”每次說到王浩的婚事,盧氏總是義憤填膺,又十分的惋惜,總會嘮叨好一陣,畢竟在宋朝,娶妻和嫁女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聘禮不輕,嫁妝更重。
“媽媽,我出去有點急事,晚上回來。”不等盧氏把話完,王浩便打斷了盧氏的話。
“晚上早點回來……”在盧氏的叮囑中,王浩走出家門。
憑借著原本的記憶,王浩第一次在這個時代最繁華都市裏穿梭,《東京夢華錄》裏一切對於王浩來說不再隻是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的世界。
看著眼前的一切,王浩忍不住在心裏高呼道:“大宋,我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