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瑩的文學品貌(2 / 2)

阿瑩並非是一位職業作家,但是在繁忙的社會公務之餘,他能獨守一份寧靜,在喧囂熱鬧中進行艱辛的、漫長的心靈跋涉,隻有對文學擁有執著情懷的人才會有這樣的堅守,才會在忙碌一天之後,獨坐燈下,抒寫對社會、對人生、對大自然的感受,才能在繁忙的出訪行程中,用賓館的箋紙記述旅途中的絲絲心語,傾吐心中無盡的感受和情愫。《俄羅斯日記》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誕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阿瑩說:“由於俄羅斯的曆史與我們中國的發展道路有著太多太多的聯係,幾乎在我經曆過的每個階段都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烙印,更何況我就是在蘇聯援建的一個軍工廠裏長大的,在我那幼稚的記憶裏就積存了許多關於蘇聯的疑問和傳奇。”所以,《俄羅斯日記》與其說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毋寧說是阿瑩濃鬱深久的內心情緒的一次釋放,一次關於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思考的追問和解答。所以,在俄羅斯的日子裏,盡管公務纏身,阿瑩卻情不自禁地將目光深入到街巷小屋樹林河道中去探尋。所以,那曾經在幾代人內心留下的熱情和夢幻依然會在阿瑩內心深處湧起共鳴和激動。那承載著許多曆史故事的紅場,那美麗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克裏姆林宮塔樓上耀眼的五星,那浩浩蕩蕩凝結著曆史的涅瓦河,那列寧格勒戰役中浴血奮戰的英雄,依然令阿瑩迷戀,憧憬,紅色情結依然在阿瑩心中揮之不去。阿瑩的《俄羅斯日記》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遊記體記敘,這本書的文字,常常散發出深長的意味和憂思。“那一棟接一棟古典但不算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築在竭力展現著最動人的風采,粉的黃的白的灰的牆麵,有的已煥然一新,顯示出曆史的優雅,有的正在粉飾,透露著新鮮的嫵媚;有的牆麵斑駁,傳達著坎坷的滄桑,與那永遠流淌的涅瓦河吟唱著不朽的歌謠。”“中國發生的許多事情都與蘇聯這個已成為曆史的名字糾纏在一起,時而暴風驟雨,時而大江浩蕩,時而曙光微露”。阿瑩對俄羅斯過去和今天的解讀,熔鑄了自己對社會曆史進程的思考。它是詩情和哲理的洋溢,但遠遠超越一般性的詩情和哲理的抒發,而是在一種滄桑和曲折中,在一種壯烈和神聖中,在對一種博大、堅強、苦難、憂鬱、善良和犧牲精神的探尋中寄寓著對人類命運、對本民族曆史進程的思考和期盼,對理想社會和未來生活的熱切尋求。

在阿瑩的文學世界裏,展現了他的兩種創作取向,兩種人文地理坐標,兩種創作資源。一種是相對遙遠的愈來愈牽動著他情感的故鄉,一種是他以職業和生命的雙重身份投入其中並具體伴隨著他整個生命曆程的鮮活的沸騰的共和國的工業戰線。阿瑩的故鄉耀縣曆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那裏的耀州青瓷譽滿青史,那裏是古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和醫學家孫思邈的故裏,那裏民風淳樸,民眾勤勞勇敢善良,千百年來的民間智慧,承傳久遠的民族倫理準則和懸壺濟世的民體思想,從童年開始,就在阿瑩的血液裏流淌。如果考察阿瑩的人生履曆,他也是差不多與共和國一同誕生,以自己的人生過程具體展示著共和國命運的一代人中的一員,共和國的風風雨雨、災難和曲折、改革和開放、複興和發展,都伴隨著阿瑩的生命過程,共和國思想和社會的成長史、建設史,自尊、自強、向和諧小康邁進的曆史進程,阿瑩投身其中,感同身受。在阿瑩身上,在他的文學細胞裏,運淌著紅色經典的血液和來自大地、來自民間的智慧氣息。

這些,構成了阿瑩創作的精神坐標,阿瑩的文學世界從思想主題和藝術特色上看是豐富多彩的,但在文學理想、社會理想、人生理想的價值坐標上構成了統一。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