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2)

湖心白塔映晴妍,

千頃碧波洗舊煙。

料峭春風閑不住,

輕舟嬉水客悠然。

春意悄然綠返城,

結遊北海攝書生。

友情長在如依樹,

比翼鵬飛萬裏程。

1961.4.1

七絕——戲贈羅秉林①

晚餐後在校園閱覽室自習,似見羅兄同鄰座女生互送秋波,心生戲意,遂提筆湊句贈之。

書館驀開連理枝,

眉來眼去送情癡。

莫非相約黃昏後,

花好月圓熱戀時?

1961.5.15

注解

①羅秉林,福建省福州市人,20世紀50年代末作為福建省鹽務局的調幹生保送到北京輕工業學院學習。其比作者年長十二歲,兩人同窗四年,結下深厚情誼。附:

羅秉林贈答

書館朝暮客不停,

夜來自習正宜人。

同學相遇論學習,

莫非吾友善疑情?

1961.5.15

題解

作者贈詩當晚回到宿舍,正在鋪被就寢時,羅秉林若無其事走近床邊,悄然送上一張紙條,即為該首答詩。

七律——再贈羅秉林戲作

戲贈之作被翁乃勇同學獲悉,其立馬提筆上陣,羅君則負隅頑抗,筆戰又掀波瀾。於是續賦此律為乃勇助陣。

結交異性本無過,

何必裝腔口舌磨。

焉有習書飛媚眼?

分明赴約會天河。

小詩且莫詭爭辯,

濃墨正宜譜戀歌。

笑問春風花燭宴,

論功請酒賞誰多?

1961.5.18

七律——呈父自責

在京久未寄信請安,家父深夜提筆,以兒子年前書麵表態為證,批評我“仿佛老臉皮,說話不算數”。祥兒深感無地自容,特賦此詩負荊請罪。

海口曾誇兒誓鮮,

食言愧累父難眠。

燈抄舊句批評巧,

筆湊新詩答辯虔。

姑念今朝頻首叩,

莫揪昔往厚皮堅。

它時定借東風力,

尺素①常飛慰惦牽。

1961.6.3

題解

因作者少不更事,隻知忙於學業和課外活動,卻疏於筆墨問候,有負於雙親牽腸掛肚之情。父親雖每日勞累十三四個小時,卻常於睡前給兒子寫信。這次又是晚上十二點提筆,除了笑問為何原先的表態不算數外,還提出了四點殷切期望:每月寫一封信和一首詩;每天堅持日記;憑票供應的食品要舍得購買;“功課雖好,思想也要好,跟上形勢,爭取入團”。護犢關愛、望子成才之心溢於字裏行間。作者為之動容,特於複信時附呈該詩。

注解

①尺素:古人通常用一尺的絹帛寫文章,故稱這種短箋為尺素,也用以指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