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位學生眼中,我應該是個可以聊天的朋友,學了七年中文,率性而為,感性而隨意。事實上,除了缺乏足夠的靈性之外,她對我的判斷基本正確,比如對於同性感情,無論感情本身還是關於這類感情的書寫,我從一開始的理解,到後來的尊重,再到後來視其為平常。
我認真讀完的第一部同性小說是《藍宇》,在網絡上看到淚流滿麵。但是後來改編成電影我沒有去看,我害怕那些撕裂過靈魂的感覺到了屏幕上會走樣,我還是寧願固守著文本能夠給予的更為廣闊的維度,廣闊同時也意味著更加個體化和包容。
因此,我對女書店的喜愛就可想而知。當我在特別推介的新書中看到曹麗娟的《童女之舞》,仿佛失散多年的故人得到重逢,迫不及待的緊緊攥在手心,唯恐再次失去。
猶記當年初讀李昂《殺夫》的情景,我的大學班主任林丹婭老師,在課堂上講過這台灣文壇轟動一時的小說,大家便紛紛去圖書館尋了來。這位大學期間影響我最多的師長,是我性別概念的啟蒙老師,我對女性主義的一切關注均源自這裏。
那時有一門關於女性散文的課程,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學每周到丹婭老師家中去上課,從石井女生宿舍出發,沿著海濱一直走到新區山腳下的教工宿舍樓。我們還有幸一起參加了丹婭老師老師組織的全國女性主義文學研討會,見識了諸多重量級女性作家。
丹婭老師教給我們如何為人,也教給我們要怎樣做文。同行的女同學後來去法國念女性主義文學。而我天性愚鈍又散漫,至今仍是一事無成,身處女書店這樣的環境之中,不由得感慨萬千。
書店裏顧客不多,店員們都在櫃台裏做自己的事情,我手捧《童女之舞》過去結賬,店員遞過來一張贈送的海報,是張手繪地圖,叫做“溫羅汀讀書地圖”。仔細一看原來是早有耳聞的獨立書店聯盟分布圖,溫州路、羅斯福路以及汀州路簡稱溫羅汀,讀書地圖自然就標注了這三條路以及周邊街巷延展空間中幾十家與圖書閱讀和出版有關的店鋪,有獨立書店和出版公司,有咖啡館和餐廳,有音樂空間,還有非盈利組織。
這上頭列在首位的自然是女性文化地標的女書店,書林書店、古今書廊、秋水堂、茉莉二手書店、南天書局、晶晶、波黑米亞咖啡食堂、朱利安諾、海邊的卡夫卡以及挪威森林都榜上有名。
這地圖是女書店之行的另一大收獲,我喜出望外地小心收妥,來日定然要按圖索驥,去體驗溫羅汀那“乍似散漫無章、處處棱角的地貌表麵積累出其他華文城市無法取代的人文層”。
地址:台北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第十章 somebody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