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陝北人民不會忘記――神木電廠擴建工程報道之二(2 / 2)

按照國家有關規程,安裝汽機的工作周期為3個月,而他們隻用了兩個多月。鍋爐本體安裝的工作周期為260天,他們僅用了35天。

為了確保鍋爐的砌築質量,他們對建築安裝材料反複對比,上中取優。為了爭時間、搶速度,公司及時派出王文玲、連全友兩名司機,晝夜兼程趕往河南鄭州,僅用三天時間便搶運回工程急需的高鋁水泥,接著又從包頭連夜往返拉回了高標號耐火磚,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

為了使工程如期實現烘爐、煮爐,築爐班長郭蘭生帶病率領班裏人員,冒著30多度的高溫進行苦戰,每天加班到深夜12點多。14天就保質保量完成了築爐任務,比國家的規程提前了79天。

進入6月份以來,隨著施工進度的加快,項目班子領導、各專業工長,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各把一方,進行最後的衝刺。在工區的大門口,我們看到醒目的倒計時牌,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爭時間、搶速度、保質量,“山安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工程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情灑黃土地

“誌在高原艱苦創業,樂為神電無私奉獻”,成為“山安人”的自覺行動,他們為陝北的電力建設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新篇章。

高效、務實是項目部領導班子所遵循的工作原則。在施工安裝中,哪裏出了問題,領導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哪裏;哪裏要攻堅,哪裏最艱苦,你就能在哪裏看到各級幹部的身影。

於東貴,高高的個頭,乍一看更具中年人獨具的練達和風度。他被任命為公司神府項目經理部經理後,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求實的工作作風,大膽的勇氣魄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一個個緊張施工的日子裏,他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多少個夜晚都是帶著疑慮、擔心和壓力,眼睛直愣愣地直到天明。

黨支部書記仇春英,把“中心”、“核心”變一“心”,全力支持行政領導工作,保證政令暢通。

副經理姚保林、杜振慧每天奔忙在安裝現場,言傳身教,協調解決施工中的技術問題,帶領工人苦幹加巧幹。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千家萬戶都沉浸在新春佳節的歡樂之中。“山安人”卻放棄了和親人團聚的機會,大年初一依然奮戰在生產第一線。又有誰能想到,自進入工地以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回過一次家。但在“大家”與“小家”間,他們毅然選擇了前者。

男兒有淚不輕彈,隻緣未到情深處。王文玲,這位剛強、能幹的年輕漢子,給人一種略顯深沉而又不乏熱情的感覺。當我們采訪他時,他飽含深情地說:“每個人都有妻室老小,也有七情六欲,有誰不想家呢?!可沒有大家,哪有小家?”說話間,他的眼圈已微微泛紅。是啊!他們也怒也喜也悲也樂,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

人間自有真情在,道是無情卻有情。“山安人”把自己全部熱情都凝聚在了這一“窗口工程”上。

50多歲的常炳俊師傅,每天爬高就低,工程的油漆活全由他一人完成,工地上,隨處都能見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

張至善和王榮平兩位管工班長,也都是50多歲的人了,但他們同年輕人一樣,不分白天黑夜地奮戰在施工現場。

青年班長蘇本祥、李樹剛帶領兩個鉗工組,敢闖敢幹,晝夜奮戰在主廠房鍋爐安裝現場。

楊來喜帶領通風組的幾位工人,克服人員缺、機具少的困難,加班加點,圓滿完成了20多噸的煙道風道、支架等製作安裝任務。

馬國章的電工組承擔著全廠電氣安裝和維修任務,哪裏需要他們就到哪裏。女工閻芳霞連續加班150多天,可她從不叫苦叫累,為提前實現單機試車作出了突出貢獻。

車工孫占岩,帶領兩個臨時工,在車間裏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牙痛得腮幫子都腫得老高,可他還是每天加班加點。他們累計加工法蘭、螺絲、小軸、刨墊鐵等2000餘件,衝、鑽孔達5000多個。

林景山、王建國、程向龍、石番峰、李子勝……還有許許多多的職工日日夜夜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如果要問他們為神木電廠擴建工程犧牲了多少個節假日,熬過多少個夜晚,啃過多少回幹饅頭充饑,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因為,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不勝枚舉。

1994年7月17日下午5時30分,當他們看到神木電廠2號機組發電時,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異常甜蜜的笑容,他們笑得是那樣充實、那樣豪邁、那樣欣慰!

采訪的最後,我們問於東貴經理,公司經理部今後有何打算,他十分自信而豪邁地說:“走出黃河,踏進江南,邁向大海。”

讓我們對山西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致以深情的禮讚,祝願她在未來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

(原載1994年11月12日《榆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