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救火!救火!”尖厲的驚叫聲頓時回蕩在整個夜空。司機魏永忠聞訊,一骨碌從床上爬起趕到現場,迅速利落地從車庫中冒險開出大貨車。
張步強操起一支滅火器向火源猛烈噴射。在火勢減弱的瞬間,他和職工劉建兵拿起一根粗繩,頂著滾燙的煙火箭步衝入車庫,將繩索套在車前,在庫外人員的配合下,奮力把重達1.5噸且掛著檔位的小車拖出。車輪的背後,留下了兩道四米多長的濃黑膠印。
此時,火勢越來越大,熾熱的火焰直衝夜空,高達十餘米,將周圍照得通紅。麵對火魔,人們毫不退卻。
整個院內,你來我往,人頭攢動。在這關鍵的時刻,他們沒有身份的差異,共產黨員衝了上去!共青團員衝了上去!職工子弟也衝了上去!
當晚10時50分,烈火終於被人們撲滅了,望著巍然屹立的輸電線杆,人們一顆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行動在暴雨夜
1992年8月4日晚,榆林市上空黑雲壓頂,隨即,暴雨鋪天蓋地直瀉下來。
“嘟……”電話鈴聲響了起來。
“鄭局長嗎,榆林市三岔灣附近的三道防洪堤已被洪水衝垮,榆(林)―魚(河)35千伏28號杆塔已被洪水圍困,隨時有倒杆斷線的危險……”
“好,我馬上來。”新任榆林供電局局長鄭思信放下電話,一看表已是午夜零時。他立即趕到局裏,稍作安頓就直奔出事地點。
三岔灣村邊,站滿了數百名群眾,翻滾的洪水像凶猛的野獸一樣把一棵棵大樹連根拔走,洪水已從原來的河堤向村邊逼進了約120多米,杆塔表麵已有三分之一埋在洪水中。如果杆塔被洪水衝倒,後果不堪設想。
時間就是生命。經過短暫的商議,鄭思信果斷地作出了決定。他帶領在場的九名職工和數十名民工扛著沙袋奔向杆塔。
“嘩嘩,嘩嘩……”無情的洪水吼叫著,凶殘地衝擊著杆塔。村頭、河畔到處閃現著搶險隊員們忙碌的身影。淩晨3時多,杆塔周圍終於築起了堅實的“堡壘”。洪水在不畏艱難的勇士麵前無奈地低下了高昂的頭,順著人意向遠方泄去。
溫情在流動
大廟山村坐落在府穀縣最偏僻的南部山區,是全縣出名的貧困村。這裏自然環境惡劣,十年九旱,大災之年更是顆粒難收。全村59戶人家269口人,僅有耕地2000多畝。人均收入僅300元左右,全村絕大部分人生活貧困,主要靠救濟。
1996年,大廟山村成為榆林供電局扶貧聯係點。他們把這個村的脫貧致富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成立了扶貧領導小組,幫助村上製訂了發展規劃。局長郝鵬飛親自為該村積極籌措資金。黨委副書記陳子希多次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到村上辦公,解決發展中的具體困難。
冬天是寒冷的,但是,當希望的鍾聲在心靈敲響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到一種透徹的溫暖。榆林供電局在無償捐助12萬元的基礎上,廣大職工頂風雪、冒嚴寒,架通了該村的線路。
通電那天,樸實的山裏人歡呼雀躍,激動不已。村裏的群眾激動地說:“我們祖輩幾代人的夢,今天讓電力職工給圓了,還是共產黨領導得好啊!”
為進一步改善村裏的生產、生活條件,榆林供電局又無償投資5萬元解決了修路問題。
通電修路工程實施後,該村落後貧窮的狀況得到了初步改善。村裏群眾新購電視機35台,錄音機35台,其他電器設備40多件。接著,又解決了吃水難問題。
播灑電力真情,溫暖一方百姓。通過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群眾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很大的轉變,村民收入有了新的增加。下一步他們準備新修48眼水窖,興辦糧食加工廠,引水上山。
付家鄉領導動情地說:“是供電局的幹部職工給我們貧困村帶來了幸福和希望!”
山裏人借著扶貧的春風邁向小康。
雪中送炭獻愛心
“感謝共產黨,感謝電力職工,要不是你們的幫助,我們這家人的日子不知該咋過。”這是柞水縣石鎮鄉桃園村殘疾人陳栓桃發自肺腑的心聲。
2002年6月9日的那場特大洪水,給柞水縣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咆哮的洪水像發瘋的猛獸,卷走了陳栓桃開辦的石灰廠,電杆、電力線路、計量表蕩然無存。陳栓桃一家三口滿目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