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小燕自由飛,
回故居雀尋烏衣。
找到光頭強毛皮,
殿堂待客玉米粒。
一代風骨今何在?
王謝九泉心有犀。
斯人已逝魂常存,
人文輝煌得告慰。
常常想,為什麼大家覺得童話是給小孩看的呢?因為覺得童話故事非黑即白——好人是善良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從不會因為外界原因動搖;壞人是自私的邪惡的,一定得不到好的結局——其實長了這麼大,這個道理適用於社會上的每個人:真誠待人,並相信愛的力量。
催眠大師艾瑞克說過,“你尚未覺悟到的自己的絕大部分生活,其實深受潛意識的掌控”。
其實,每一個人我們未知的部分,決定了我們的生命走向,如果我們能夠直麵真相,那麼過去的創傷就能幫到我們。
能夠直麵真相,直麵過去,學會克服生命中的種種問題,那麼,過去創傷就會成為塑造我們的最好的材料。
所有孩子,天生都是對父母無條件的忠誠和愛,甚至會理想化父母,就會遺忘和扭曲那些不太好的記憶,可是,那些記憶並沒有消失,它會在我們潛意識深處,甚至在某一天突然冒出來。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夠看清童年現實,並且能夠不遮掩的表達出來,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受到過去創傷的影響。
“童年嗬,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一個人究竟應該過怎樣的人生呢?每個人都應該由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答案。最應該做的,就是去維護這個答案,並實現這個答案。
當儒教文明衰落以後,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三觀,去愛彼此,愛這個世界。但我們知道,比起社會的改變,我們其實更容易做的,是我們在內在的世界尋找答案。
有的人“活到百歲也枉然”,恐怕活到百歲,也從來沒有好好地為自己的人生思考過,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心靈進行過一次對話,問問它的感受,還有它想要的是什麼?任何時候,別忘記尊重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看清這個事實,然後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局外人》是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
台版《局外人》譯作《異鄉人》,在名為“故鄉”的地方,為何我們都背負著重重的放不下的行囊。
這是一個生長了二十年的故事,短小但深刻,隨著年齡和閱曆的提升,每每再次翻起,不足一百頁的書卻變得越發厚重,越發的感到生活本質的空洞,而又不得不賦予其意義,但在每一項賦予的意義背後又都有其悖論,強烈的衝突感像某種動物撕咬著……自始至終是存在主義者。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和其他的悲哀不同,從未被時光化解過。
網上有人說:“現代人才發明了時間管理、社交管理、拖延症、人生規劃這些荒謬的概念。時間不就是用來浪費的嗎?欣賞路邊的一枝花,玩一盤遊戲,看一會兒閑書,陪家人散步,就是浪費生命了嗎?現代人不假思索地接受這一係列概念,把生命看作是用來換取某個外在於自身之目標的生產力或人力資源,這難道不是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