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8)(2 / 3)

濃湖及鵲尾各營,統共不下十萬人,兩處並無主帥,如何保守?索性盡降宋軍。建安王休仁,既入濃湖,複至鵲尾,收降敵壘數十,遂遣沈攸之等追。

與鵲頭守將薛伯珍,又趨向尋陽,夜止山間,殺馬饗將士,且語伯珍道:“我非不能死,但欲一至尋陽,謝罪主上,然後自盡呢。”伯珍不答。到了翌晨,竟請屏人言事。不知他是何妙計,便命左右退去,與他密談,哪知他拔劍出鞘,向砍來。駭極欲避,偏偏身不由主,手足反笨滯得很,隻聽見砉的一聲,魂靈兒已飛入幽都。

伯珍梟了首,持示大眾,囑令降宋,眾皆聽命,他即持首馳往錢溪。適遇馬軍將軍俞湛之,出首相示,湛之佯為道賀,暗拔刀斫伯珍首,共得兩顆頭顱,送往休仁大營,據為己功。強中更有強中手。

尋陽連接敗報,鄧琬等倉皇失措,忽見劉胡到來,詐稱袁叛去,軍皆潰散,惟自己全軍回來,請速加部署,再圖一戰。琬信為真言,撥糧給械,令他出屯湓城,不料他一出尋陽,竟轉向沔口去了。

琬聞胡去,越加惶急,與中書舍人褚靈嗣等,商量救急方法,大家智盡能索,無一良謀。尚書張悅,卻想出一條妙計,詐稱有疾,召琬議事。琬應召入室,向悅問安,悅答道:“我病為國事所致,事至今日,已迫危境,足下首倡此謀,敢問計將安出?”琬躊躇多時,方囁嚅答道:“看來隻好斬晉安王,封庫謝罪,或尚得保全生命!”好計策。悅冷笑道:“這也太覺不忍,難道可賣殿下求活麼?且飲酒一樽,徐圖良策。”說至此,即向帳後回顧,佯呼取酒。帳後一聲應響,便閃出許多甲士,手中並無杯箸,但各執刀械相餉。琬欲走無路,立被甲士拿下,由悅數責罪狀,當場斬首!該殺。複令捕到琬子,一並加誅,自乘單舸詣休仁軍前,獻入琬首,贖罪乞降。

休仁即令沈攸之等馳往尋陽。尋陽城內,已經大亂,子勳已被蔡道淵囚住,城門洞開,一任攸之等趨入。可憐十一歲的垂髫童子,做了半年的尋陽皇帝,徒落得一刀兩段,身首分離。

當下傳首建康,露布告捷,再遣張興世、吳喜、沈懷明等,分徇荊、郢、雍、湘各州,及豫章諸郡縣。劉胡逃至石城,為竟陵丞陳懷直所誅。郢州行事張沈,荊州行事孔道存,相繼畢命。臨海王子頊,由荊州治中宗景,執送建康,勒令自殺。安陸王子綏也即賜死。還有邵陵王子元,係子勳弟,本遷任湘州刺史,道出尋陽,為子勳所留,加號撫軍將軍,至是亦連坐受誅,年止九歲。所有叛附子勳諸黨羽,除見機歸順外,多被捕誅。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益州刺史蕭惠開,梁州刺史柳元怙等,先後乞降。獨湘州刺史何慧文,未曾投順,由宋主詔令吳喜,宣旨招撫。慧文歎道:“身陷逆節,不忠不義,還有何麵目見天下士!”遂仰藥自殺。有詔追贈死節諸臣,及封賞有功將士,各分等差,並召休仁還朝。

時路太後已遇毒身亡,追諡為昭太後,葬孝武陵東南,號修寧陵。名目上雖未減損,實際上很是草率。原來路太後聞子勳建號,頗以為幸,及子勳將敗,路太後竟召入宋主,置毒酒中,偽令侍飲。宋主?全不加防,經內侍從旁牽衣,始悟毒謀。即將計就計,起奉麵前樽酒,為太後壽。路太後無可推辭,隻好拚死飲盡。原是自己速死。是夕毒發暴亡。宋主?尚秘不發喪,但遷殯東宮,至尋陽告捷,乃草草奉葬。

休仁應召入都,複密白宋主道:“鬆滋侯兄弟尚在,終為禍階,宜早自為計!”宋主因將鬆滋侯子房以下,共計兄弟十人,一並賜死,連路太後從子休之茂之,也連坐加誅。總計孝武二十八子,至此俱盡。上文雖約略分敘,未曾詳明,由小子列表如下:

廢帝子業。遇弑。豫章王子尚。賜死。晉安王子勳。被殺。安陸王子綏。賜死。子深。未封而殤。尋陽王子房。降為鬆滋侯賜死。臨海王子頊。賜死。始平王子鸞。為子業所殺。永嘉王子仁。賜死。子鳳。未封而殤。始安王子真。賜死。子玄。未封而殤。邵陵王子元。賜死。齊敬王子羽。早卒,追加封諡。子衡子況。俱未封而殤。淮南王子孟。賜死。南平王子產。賜死。晉陵王子雲。早卒。子文。未封而殤。廬陵王子羽。賜死。南海王子師。為子業所殺。淮陽王子霄。早卒,追加封諡。子雍。未封而殤。子趨。未封賜死。子期。未封賜死。東平王子嗣。賜死。子悅。未封賜死。

以上為孝武帝二十八男,由宋主?賜死,得十四人,這也可謂殘虐骨肉,太無仁心了。咎在休仁。

輔國將軍劉,圍攻壽陽,自春至冬,尚未能下,宋主?使中書草詔,招撫殷琰。

尚書蔡興宗入諫道:“天下既定,琰宜知過自懼,但須由陛下賜給手書,彼方肯來,否則仍使疑貳,尚非良策!”宋主不從,果然殷琰得詔,疑是劉行詐,不敢出降。杜叔寶且藏瞞尋陽敗報,益加守備。嗣經宋主發到降卒,使與城中人問答,守卒始知尋陽敗沒,各生貳心。琰欲北走降魏,主簿夏侯詳,極力勸阻。琰乃使詳出見劉,婉言乞請道:“今城中兵民,明知受困,尚且固守不變,無非懼將軍入城,一體受誅;倘將軍逼迫太急,彼將北走降魏,為將軍計,不如網開三麵,一律赦罪,大眾得了生路,還有不相率歸順麼?”慨然應諾,即使詳至城下,呼城上將士,傳達意。琰乃率將佐麵縛出降,悉加慰撫,不戮一人。入城又約束部曲,秋毫無犯,城中大悅。宋主亦有詔赦琰。琰還都後,複得為鎮南諮議參軍,仕至少府而終。北路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