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立之初,國家正處於南北分裂局麵,那時候,北齊政權滅亡之後,楊堅接手的北周政權也是爛攤子,後主陳叔寶還占據江南一衣帶水的大片疆土……楊堅在位期間花了幾乎一半的時間用來結束南北割據的局麵……統一全國後,即著手減輕民賦,廢除苛刑,勤於政務,崇尚節儉,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開始有了繁榮景象,但其殫精竭慮、辛勤治理的結果,由於晚年喜怒無常聽信皇後獨孤氏之言,處置失誤,在廢黜太子楊勇後,使江山落入楊廣之手,“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楊堅),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我是比較讚成史學家這個觀點的……
史載,楊廣在位之初,也曾辦過些現在看來於國於民有益的好事……譬如遣使訪問過現在的日本、朝鮮、馬來西亞、克什米爾、波斯等國,與周邊國家修好,開鑿通濟渠,引洛水入黃河,再引黃河入淮河;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往南注入黃河,貫通南北等……但其後期荒淫無度,洛陽賞花、揚州玩景、水殿龍舟,以致民不聊生,烽火四起……大業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被將軍宇文化及弑於江都(即今揚州),蕭皇後與宮人用床板做棺,就地草葬,當年八月,江都太守陳棱又將其改葬江都城西吳公台下……煬帝死後,蕭皇後流落到北方突厥羅可汗處,貞觀四年,為太宗李世民迎回長安居住……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84年)蕭皇後病逝,唐太宗李世民複其封號,遣使護送靈柩到揚州,並遷煬帝棺木,將二人合葬於雷塘……到清嘉慶年間,這裏已是滿目衰草,一片荒涼……後經浙江巡撫揚州人阮元訪得墓址,積土植鬆,並請當時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四字刊石立碑,據說原墓碑毀於“文革”,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概是複製品……現在的隋煬帝陵其實是楊廣與蕭皇後合葬墓……
遊隋煬帝陵後,再看唐乾陵、昭陵,秦始皇兵馬俑,清東陵等,這些地方輝煌氣派,遊人如織,別是一番風景,政府舍得出資,文人學者趨之若鶩,對外開放,既光耀了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又財富了一方百姓……從唯利的觀點看,除了帝王曆史上的文功武治、名垂青史外,其墓葬也是窮奢極盡,有金有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寶藏,秦始皇把民脂民膏花在了修陵上,隋煬帝把民脂民膏花在吃喝玩樂上,身後榮枯顯示出曆史功過與現實價值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隋煬帝是一代昏君,禍國殃民,其淫奢過度,民不堪重負,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這是曆史事實,煬帝於民有罪,但運河於國有功……一千多年來溝通南北,哺育了多少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用現在的話講,叫搞活了流通,促進了商品交換,自然也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唐代皮日休詩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依皮日休之見,大禹也不過是疏通了天下的河道而已,而運河的開鑿之功與其並無遜色……望著煬帝陵上的衰草枯楊,聽著兩邊鬆林的嗚咽風聲,嗅著撲麵而來的油菜花香,不由得感慨萬千……
看到這裏,讀者一定會拍案而起:光抒發感情有什麼用,空有感慨萬千,抵不得鍋盔半片……想想也對,秦人曆來務實,於是萌發了一點小小的建議:煬帝的功過不必去論,交給曆史和社會,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可論它千載萬載,但其陵墓不可再荒,或可稍加修葺,完成我們這一代保存史跡的任務,並向世人把這段曆史做以展覽介紹,如能畫成圖或塑成像,其教育意義大概不會遜於前些年的“泥塑收租院”吧……運河近在咫尺,看了運河,開鑿運河的帝王陵豈有不遊一番之理,這也算是因地製宜的生財之道吧……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隋代皇帝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