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股票與其他投資品種
①2股權,包括股票和基金。股權或股票投資自然是又一個較好的投資品種,但股權投資對於並不擁有相當數額資金的普通投資者而言,有進入的門檻限製,比較起來還是股票投資比較方便大眾投資。投資基金需要選擇好基金經理,還要選擇好品種和購買的時機,股票市場處於高位時發行的股票型基金,風險往往大於收益。
②2儲蓄。在通脹預期條件下,如果將有限的存款存入銀行生息,實在不是最好的選擇。
前一時期有則消息在網上受到熱議,說的是某地一湯姓婆婆,1977年在銀行存了400元錢,33年後這400元存款產生了438.18元的利息,扣除利息稅2.36元,連本帶息共取得835.82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眾多網友熱議。有的說,1977年人均存款隻有20元,400元是不小的數額了。有的說,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36元,一個大學生每月的夥食費15元就夠了,400元相當於一個大學生兩年的夥食費。也有媒體認為,當時400元足夠買一套房子。
更有媒體以萬科的股票為湯婆婆算了一筆賬:1991年,萬科的配股價是4.4元,如果湯婆婆再添40元,就可以買100股,算上萬科20年來所有的送轉配,市值達152238元。投資收益為345倍。
這一事例說明,銀行存款雖然沒有什麼風險,但是收益卻甚微。難怪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盡管如此,儲蓄作為無風險投資,對於無投資經驗、無固定資金來源的低收入者,仍然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至於藝術品和古玩投資,以及期貨等,這些品種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涉足的,需要極其高深的專業水準。普通投資者如果愛好,可以慢慢學習,但投資一定要慎之又慎。
有一些所謂的“投資分析師”,以“流動性過剩”為由,不負責任地勸告投資人在通貨膨脹時期買入資產,宣傳“房市、股市不會跌”。投資者千萬不能被這些話所蠱惑,一定要記住,不是所有資產都會賺錢。因為泛濫的流動性遲早會被吸收,通脹遲早會回落,屆時很多人就會發現自己購入的資產升值潛力已經很小,甚至會發生貶值。
房產、股權和股票、實物黃金等,毫無疑問都是比較好的適合大眾的資產投資品種。但是並非選對了投資品種投資者就能夠獲利,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比選擇投資品種更重要的是選擇投資時機。試想,如果選擇的投資品種被反複爆炒,價格已經遠離其價值之時,投資者再去買入,還能夠達到資產增值的目的嗎?毫無疑問,此時買入無異於接到了一塊“燙手”的山芋,其結果不僅難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相反會造成資產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