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40周年的歡樂氛圍中,代表陝西文化藝術水準的近60台劇(節)目,萬紫千紅,爭豔鬥妍,為三秦大地增添了濃鬱鮮豔的色彩。
首先敲響藝術節鑼鼓的是在秦王宮演出的大型民間藝術薈萃。聞名遐邇的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群龍飛舞、榆林踢場子、鹹陽牛拉鼓、西安百麵鑼鼓等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節目,紛紛湧入雄渾開闊的表演場地,以排山倒海的偉大氣勢和美妙絕倫的卓越技藝、為觀眾展示出一幅謳歌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表現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的宏偉畫卷。離開場麵宏大的秦王宮,步入披紅掛彩的各家劇院,另一風情和趣味撲麵而來。由著名演員李瑞芳領銜的華劇《法門軼事》,通過一場曲折複雜而又殘酷的奪權與反奪權的鬥爭,以迎佛與反迎佛為主線,唱出了武則天同關中塔寺之祖法門寺的一段故事。表演者細膩地抒發了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等多種人情,使全劇豁透出勃勃新意。繼名噪一時的《千古一帝》之後,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又推出了《千》劇二部。該劇以秦王嬴政與燕丹、楚姬之間發生的激烈尖銳的政治軍事鬥爭為主線,伴以有血有肉的常人之情,編織出一幅矛盾錯綜複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孜孜以求統一大業的秦王性格,塑造出了一個內心世界豐富渾厚的藝術形象。
曆史題材的戲劇贏來了火暴的掌聲,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更是大放光彩。生動再現農村改革大潮的秦腔現代戲《丁家院》,截取農村生活的一個斷麵,塑造出一個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大隊支書柳絮兒的形象,展示了共產黨員在改革中的先鋒模範作用,跳動著強烈的時代脈搏。寶雞市話劇團演出的《春風化雨》,唱響的是一曲革命人道主義的頌歌,迸發出感人的藝術魅力。
如果說喜歡戲劇的觀眾足以在藝術節得到滿足的話,那麼,愛好歌舞音樂的朋友同樣可以陶醉於自己傾心的藝術世界之中。陝歌歌劇團趕排出來的大型歌劇《桃花渡》,西安歌舞劇院根據膾炙人口的長詩《長恨歌》改編的大型舞劇《長恨歌》,陝歌古典藝術團創新推出的大型舞詩《山河祭》,歌舞團獻給藝術節的力作《高粱情》,無不以濃鬱的民族風格,積極明朗的主題意義,精湛的技藝,豐富絢麗的色彩,噴瀉著各自的風采。專業的文藝演出美不勝收,群眾業餘的表演藝術更加呈現出三秦風采和黃土深情。一台《三秦風情》,囊括了陝北、關中和陝南充滿各種不同形式和情調的三秦風情。歡快的綏德米脂秧歌舞、別致的合陽五元鼓、雅秀的安康細鑼鼓、風趣的延安群舞以及漢中的雙人舞、榆林的二人舞奇葩怒放,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著名民間歌手賀玉堂和銅川女工、歌壇新秀許春的歌喉各見特色,聽之令人神往。
萬紫千紅的局麵,爭豔鬥妍的好戲,實難一一羅列。筆者這裏的一瞥,隻能是啟開一個窺豹的窗口。若要切實領略藝術節的風采,還是請你到那藝術節的天地裏去徜徉,去索取吧。
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