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世紀之風,把陝西藝術事業持續不斷地推向前進(2 / 3)

2.提高藝術素質,創作藝術精品。集中精力源源不斷地創作藝術精品,是繁榮文藝的中心,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也是作家、藝術家的畢生追求。當然,一部藝術精品,尤其是作為綜合藝術的戲劇,它的成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製約,但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我認為是要全麵提高作家、藝術家自身的綜合素質。今年全國第九屆電視青年歌手大獎賽,就增強了對參賽歌手綜合素質的考察,暴露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唱歌的不識五線譜,專業文藝工作者不知《紅樓夢》的作者,對一些最起碼的藝術常識表現出的那種無知令人震驚。舉這樣的例子,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就普遍無知到了這種程度,而是說因為藝術素質的製約,影響創作質量上不去的現象的確要引起我們的警覺和足夠重視。高爾基說得好:“用白樺木可以作出斧柄,也可以巧妙地刻出美麗的人像來。然而就是斧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好的,必須懂得材料的質地。”事實的確是這樣。譬如,同樣麵對自己創作的文學劇本,在廣泛地征求意見後,有的作者心有靈犀一點通,就能改上去,一下子上個大台階;有的作者就不行,一次又一次反複修改,提高的幅度就相應小一些,甚至還有越改越後退的現象。導演也一樣,文學劇本被搬上舞台進入二度創作,有的導演就能把劇本闡釋得別有洞天,展示得異彩紛呈,有的導演導出來的戲還不如去讀文學劇本。從事藝術管理的同誌,也有這方麵問題,對藝術規律比較熟悉的管理者,同作家、藝術家想法就容易溝通,決策就比較符合實際;對藝術規律比較陌生的同誌,一涉及創作上的具體問題,同作家、藝術家就很難談得攏,表態和決策有時令人啼笑皆非。因此,要創作藝術精品,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藝術創作隊伍和懂行的藝術管理者隊伍,這是藝術繁榮的呼喚,更是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北京人藝的創作和演出幾十年始終欣欣向榮,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一條就是他們長期保持了一支學者型的、高素質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隊伍。

我們常說,一位好作家、藝術家,首先應該是一位思想家,這話千真萬確。思想深邃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寫出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作品。古今中外,凡是傳之久遠的作品,首先是思想性強,思想上的含金量高。當然,在具體作品中,思想性是潛藏在人物形象之中的,融化在人物血液之中的,而不是強加在人物身上的外在的東西。提高綜合素質,要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藝術感受、藝術鑒賞能力。我們的時代是開放的時代,我們的文化藝術事業當然也應具有開放的氣魄,不僅了解中國戲曲的發展現狀,還要了解當今世界戲劇發展現狀。提倡多讀點書,不僅讀戲劇圈以內的東西,而且還要涉獵旁類的書籍,不僅勤於思考戲劇本身的問題,而且還應多思考戲劇外的問題。有條件的,多觀摩各類藝術精品,一時沒有條件,認真看看錄像也能獲得裨益。在這裏,順便提示一下,我們要注意繼承我省的藝術創作傳統。陝西是戲劇大省,康海、王九思、李十三、範紫東、馬健翎等許許多多戲劇大家他們在廣大群眾中都具有廣泛的影響。當然,我們繼承它,不是為了因襲、模仿,而是為了創新、發展。

3.藝術創作要樹立市場意識。一部作品一進入市場,就具備了商品屬性。我們創作一個劇本,又花很多錢搬上舞台,決不僅僅是為了得個什麼獎一演了之,而是要讓它走進千千萬萬觀眾之中。沒有市場效應的藝術作品從根本上講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從去年開始,文化部評選文華獎,對參評劇(節)目演出場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演出不得低於60場,就是從藝術作品必須進入市場的角度考慮的。這兩年,我們對這個問題開始引起注意。像《遲開的玫瑰》得了不少全國性獎項,我們沒來得及考慮如何獎勵它,而在演出超百場的時候,廳裏及時召開了表彰大會,就是特別看中這個戲在戲劇藝術走向市場方麵作出了表率。我們的藝術創作,要有付出,又要有回報。藝術作品走向市場,必須具備各種因素,而劇本的優劣高下,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是第一位的。沒有好的劇本,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無從談起。觀眾看戲,就是要看活脫出人的靈魂秘密和生活真諦的情節,引人入勝、曲徑通幽的故事,聽那爽人胸懷,振人眉宇的連珠妙語,就是首先要從感情上與劇中人物進行溝通與共鳴。當然,精美的藝術形式、精彩的表演藝術也是不可或缺的。作品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觀眾才舍得掏腰包。因此,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心裏始終要裝著觀眾,要有清晰的市場意識,要殫精竭慮地去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我們講要創作藝術精品,其實藝術精品都應具備雅俗共賞的特質。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藝術作品走向市場,直接涉及藝術產業化問題,涉及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問題,涉及藝術自身長足發展等問題,作家藝術家從市場出發,考慮作品的票房價值,也是時代的需要,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