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唏聚更難。

寒露時節的一個月明之夜,梧桐樹葉上的露水引起了詩人濃烈的興趣。通過一滴寒露,詩人描繪出了一幅深秋時節令人神往的美妙畫卷。

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宋】陸遊小詩閑淡如秋水,病後殊勝未病時。

自翦矮箋謄斷稿,不嫌墨淺字傾欹。

陸遊的這首詩很有意思,說的是在立秋的時候胸膈得了疾病,到了寒露的時候好得差不多了,感覺比沒得病之前還好,心情不由得暢快不已,於是就做了這首詩。

2.寒露民間諺語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要得苗兒壯,寒露到霜降。

寒露不摘煙,霜打甭怨天。

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

八月寒露搶著種,九月寒露想著種。

過了寒露節,黃土硬似鐵。

寒露到霜降,種麥日夜忙。

寒露不刨蔥,必定心裏空。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劑,快噴棉。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後。

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

豆子寒露使鐮鉤,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動鐮鉤,騎著霜降收芋頭。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寒露到霜降,種麥就慌張。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節到天氣涼,相同魚種要並塘。

霜降文化賞析霜降是典型的表述氣候特征的節氣,“霜”成了很多描寫霜降時節詩詞歌賦、民間諺語的關鍵詞。

1.霜降詩詞鑒賞山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在通常情況下,秋天的主旋律是悲、是哀,但杜牧的這首山行卻跳出了這個老路子,他用風格明快的語言歌頌了霜打紅葉後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峻拔之氣拂過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在一個白霜遍地、彎月西沉的秋夜,詩人把船泊靠在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的秋夜寂靜而悠遠,深深地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意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八聲甘州【宋】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作者在暮雨瀟瀟、秋風淒緊的霜降時節登高臨遠,滿目山河冷落,殘照當樓,萬物蕭疏,大江東流,不由勾起思鄉懷人的愁情;這種愁情卻無人可與訴知,更令人傷感悲戚。全詞意境舒闊高遠,氣魄沉雄清勁;寫景層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凝練,氣韻精妙。千年來深受詞家歎服欣賞。

霜降前四日頗寒【宋】陸遊草木初黃落,風雲屢闔開。

兒童鋤麥罷,鄰裏賽神回。

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

盛衰君勿歎,已有複燃灰。

霜降前後,氣溫驟降,雖未到隆冬,但已經是寒氣逼人了,所以詩人才有了“頗寒”的感歎。此時,草木凋零,風雲變幻,天地之問一派蕭索。而詩人卻告訴大家不要悲觀,盛衰是自然規律,有衰敗自然會有“複燃”的時候。

送天師【明】朱權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

天上曉行騎隻鶴,人是夜宿解雙鳧。

匆匆歸到神仙府,為問蟠桃熟也無?

朱權(1378~1448),號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被封為寧獻王。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

這首詩是他寫給天師道傳人張正常的一首七律。據相關文獻記載,朱權對神仙之術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詩中使用了多種道術術語。全詩意境奇特,虛實結合,很有韻味。全詩一開頭就點出了送客的時間(霜降節)、地點(鄱陽縣的芝山,即芝城)、客人(張天師),最後點出了客人要去的地方(江西龍虎山),堪稱一副神仙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