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村人口問題(2 / 3)

在另一方麵,農村人口文化素質要比城鎮人口低。根據人口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農村人口為86637萬,占總人口的70.08%;城鎮人口36989萬,占29.92%。在農村中,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仍占大多數,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3.29%,初中占28.20%,高中占4.48%,大專以上僅占0.27%。而城鎮人口中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絕大多數,其中初中占32.72%,高中占20.78%,大專以上占7.47%,均遠遠高於農村。由此可見,農村人口的文化教育結構的重心還停留在初等教育水平,而城鎮人口的文化教育結構的重心已經達到了中等教育水平。結合農村中較高文化素質人口不斷流入城鎮的現實,城鄉人口文化素質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農村就業人口的數量比例高,但文化構成低,這是當前中國農村就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一個具體表現。教育水平低下,科技、文化的貧困已成為中國農村發展的嚴重障礙。

2.農村的人文發展指數(HDI)低。人文發展指數是用人的健康狀況(使用出生時的人均預期壽命表達)、人的智力程度(使用組合的教育成就表達)、人的福利水平(使用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DP表達),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發展總體狀況和國民生活質量總水平。這一指數與人口的城鎮化率密切相關。

3.農村人口增長過快。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我國人口的嚴重過剩,不僅極大地製約了我國農村的發展,也製約了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成為我國持續緊張的經濟和社會局勢的主要根源,引起一係列有連帶關係的社會問題。這類問題有多種具體表現形態,其主要表現形態就是人口過剩和勞動力素質低下。在農村人口增長過快的種種因素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過高。

盡管幾十年的戶籍政策約束了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向外轉移,但總的情況仍然是遷出渠道遠遠多於遷入渠道。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後因為城鎮發展征地、工廠招工、高考升學等大規模地將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過程之後,農村人口仍淨增4.32億,的確是因為過高的自然增長率所致。

婦女總和生育率也表明了自然增長率過高是導致農村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總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婦女在整個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數。我國從1973年開始普遍推行計劃生育,1983年強製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在其後的調查中發現,除極少數兩胎以上的生育者是城鎮婦女以外,絕大多數兩胎生育者和幾乎全部多胎生育者都在農村。婦女總和生育率還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文化越落後的地區,多胎生育的次數和總人數越高。

4.農村勞動力剩餘,就業問題突出。在農業用地大幅度減少,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村人口又在大量增加,其結果必然造成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0年4月,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達到了1.5億。這些剩餘勞動力無論滯留在農村,還是無序地湧向城鎮,對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是不容低估的。因此,如何解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就成為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關鍵之一。

(三)與農村人口問題相關的其他社會問題

農村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又是其他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例如農村青年的犯罪問題,就與農村人口過多,經濟發展滯後,教育文化的發展與人口發展不平衡,城鎮化和工業化速度落後於人口發展的速度有關。

1.農村的貧困問題。農村的貧困問題是與人口問題密切相關的。貧困一般是指生活資料缺乏,有絕對貧因和相對貧困之分。絕對貧困主要表現為食物缺乏保障,相對貧困則是指在國民收入總額中,有一組人口所占份額相對處於最低水平,這組人口屬於相對貧困。目前我國農村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近幾年隨著國家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相對貧困問題主要需要依靠貧困人口自身的發展去解決。

2.農村教育問題。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都比較落後。在農村基礎教育方麵,教育經費短缺,教育設施落後;師資力量短缺,教師素質參差不齊;農村學齡兒童失學率高,尤其是女童失學率高等,為培養高素質的農村人口帶來了障礙。而當前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培養人才的數量和教學質量上,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

3.農村青年的犯罪問題。過多的人口和獲得經濟收入的困難,使得農村青年的犯罪問題有增長趨勢。與城鎮相比的相對貧困,使這些青年不滿足於現狀;與父輩相比,他們不再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根據對四川幾個地市1995-2000年社會犯罪情況的分析,農村罪犯占總罪犯的比例約85%(僅指5~15年徒刑罪犯),幾乎等於農村人口比例。罪犯中以經濟犯罪、結夥犯罪為最多。罪犯的普遍文化水平是小學(其中約1/3是小學肄業)。犯罪時年齡有80%以上是16~25歲。同時農村女青年從事“三賠”等色情服務的比例也比較高。

4.農村的婚姻家庭問題。由於農村人口性別比例偏高,出現了農村男青年婚配困難的問題,這是出現拐賣婦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由於城鎮生活的吸引,農村女青年比較向往城鎮生活。而在城鎮中農村女青年的就業機會要比農村男青年多,因此男青年的就業和婚姻問題顯得比女青年更突出。在對四川進行的上述調查中,結夥盜竊、搶劫的男青年以未婚青年居多。

5.農村社會的老齡化問題,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社會,全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達到10%以上,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也日益明顯。老齡人口的贍養、醫療、喪葬等方麵的需要與農村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能滿足需要的矛盾日漸突出。

(四)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農村的基層組織大多數是黨政不分的,其實這也適合農村的具體情況。而這些基層組織的計劃生育工作方式常常是以行政手段為主,以行政壓力和事後處罰為主。在沒有解開農民思想問題的症結和沒有為農民解決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常常是“你有政策,我有對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人口問題。農村計劃生育和農村的教育問題是人口—經濟—社會綜合體係的兩個方麵,既是社會的問題也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因此,必須把行政手段和利益導向結合起來,把宣傳工作與社會生活氛圍結合起來,促成農民的行為改變和觀念轉變,降低農村人口出生率,提高農村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