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沒有張騫的冒險精神,就沒有絲綢之路在漢代的開辟。戰爭的威脅、生命的脆弱、兩度被匈奴俘虜,前後長達13年,這樣的精神鑄就了絲綢之路,成就了張騫的功勳,改變了漢代人們的生活。
井蛙觀天的生活雖然安逸,沒有風險,不經風雨,但是,井底之蛙過的永遠是黑暗潮濕、沒有意義、沒有光明的生活。
沒有變化的生活,沒有明天的生活,不僅沒有任何價值,而且會使精神世界萎縮,生命質量下降,身體素質降低。
人活著,應當改變自己的生活,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冒險等於發現
平地裏沒有風景,因為一馬平川。身邊沒有奇跡,因為以前都已經司空見慣。
所謂冒險,就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所謂冒險,就要敢於付出代價。
玄奘在沒有去印度取經前,本來隻是一個普通的僧人。他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就出家做了和尚。當時,佛教的流傳年代久遠,許多經籍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各派學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結論,玄奘因此決心到印度學習佛教。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踏上去印度取經的道路。一路上曆經坎坷,穿過荒無人煙的大沙漠,途經難以行走的覆蓋著萬年冰雪的天山,沿途受到一些部族的圍攻恫嚇,生命常常懸於一線。尤其是經過人跡罕至的天山一帶時,風雪交加,缺衣少食,一連好幾天沒有食物吃,同行的人中有好幾個人餓死凍死。但是,在最艱難的條件下,玄奘不管前路如何凶險,堅持下來,終於到達了印度。他到印度後拜訪各地佛寺,交流佛學觀點,傳播中國佛教文化,受到當地佛教人員的歡迎。
公元643年,玄奘帶著600餘部佛經回到了長安,受到唐朝皇室和佛教界的歡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譯經院,組織許多人譯經,共譯出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吳承恩《西遊記》就是以玄奘為原型創作的。玄奘去印度取經,危險重重,前後經過17年,行程5萬餘裏,經過譯經之後,校正了前人對於佛經的誤解誤讀,對於佛教經典有著獨到的發現,為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玄奘的西行,使他成為中國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唯識宗的創始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著名探險家。1271年,馬可·波羅和家人拿著教皇的禮品,帶領從人一起去東方。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裏到波斯灣的出海口就可以乘船去中國了。然而,不幸遇上強盜被關押起來,趕到脫離危險後從人都不見了,隻剩下他和他的家人。由於沒有船隻,隻好改走陸路。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終於來到了中國。馬可·波羅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拜見了元朝皇帝忽必烈之後,受到賞識,被留在元朝任職。
在中國逗留期間,馬可·波羅利用他的身份去了中國許多地方,遊覽了名山大川,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考察經濟文化,做了詳細的記錄。20多年後,馬可·波羅回到了意大利。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在戰爭中不幸被俘,關在獄裏,完成了《馬可·波羅遊記》。該書記錄了13世紀中國發達的城市建築、先進的工商業經濟、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等。該書向世界打開了一扇東方文明的窗口,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說,馬可·波羅和他的《馬可·波羅遊記》給歐洲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冒險就是探索,就是發現。
地球的南極是一個麵積大約1425萬平方千米的多山大陸,絕大部分被1219米的冰層覆蓋,氣溫比北極還低。沒有發現南極之前,南極對於人類來說充滿了神秘感。挪威探險家羅阿德·阿蒙森從小就喜歡大海,經常跟隨著漁民去大海裏捕魚。長大後,他駕著船第一個穿過北冰洋,又從大西洋到了太平洋!但是,他對於神秘的南極充滿了向往,於是拋棄了優裕的生活,決心去南極探險。1911年10月,羅阿德·阿蒙森一行5人乘著由幾十條愛斯基摩犬拉的4架雪橇,向南極極頂駛去!探險隊為了使回程不迷路或不挨餓,一路上每隔8千米便設一個路標,100千米便建一個小型糧食倉庫。然而,越往前行,氣候越是變化無常,風雪交加,寒冷刺骨,難以立足,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前邊山勢連綿不斷,陡峭異常,為了減少糧食消耗,他們不得不開槍打死了立下汗馬功勞的愛斯基摩犬。有一天, 遇到暴風雪,幾個人把繩子拴在腰上,手拉手往前走,隨時都有掉下冰窟的可能。就這樣,於當年12月,羅阿德·阿蒙森探險隊到達了南極最高點。他們堆起一座圓錐形石堆做標記,並把國旗插在上邊。
冒險開發了人類活動的領域,擴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正是有像羅阿德·阿蒙森等人的探索,人類在地球上有了許多重大發現。
機會存在於冒險之中
機會是人生的轉折點,是改變人生的關鍵。當人們回憶人生的風風雨雨時,常常慨歎沒有把握住機會,這是許多人的遺憾。
可是,機會並非平平常常就會來到,許多機會其實存在於冒險之中。想起改革開放之初,許多人舍不得鐵飯碗,不敢拋棄眼前的薪金微薄的工作而去下海經商,可是,那些敢於拋棄鐵飯碗的人商海拚搏,刹那間成為人人仰慕的致富者。剛開始炒股,許多人舍不得金錢,隻怕賠錢,第一批炒股的人賺錢了,以後眼紅炒股的人大多賠錢了。前七八年,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人們不敢投資房地產,後來房地產價格節節上升,翻了好幾番,許多人後悔當時如果把錢放到房地產上,何愁沒有財富啊。
其實,當看到別人賺了錢,這時後繼者一擁而上,傾力而為,看似風險小了,可是機會也少了,恰恰是危機時刻來臨了。如今炒股的、下海經商的、購置房產的,遠不如當初的人們收獲大。
人生的成功,就是不斷地主動出擊,把握機會,勇於冒險。2008年7月30日,亞太華商領袖論壇在海南省博鼇召開,來自30多個國家的知名華商領袖、中國知名企業代表近500人出席了論壇,企業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被譽為中國電纜大王的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蔣錫培,榮獲了“亞太華商領袖論壇卓越貢獻獎”。
1980年的夏天,17歲的蔣錫培高考落榜了,上大學的夢想破滅了。在家人的鼓勵下,蔣錫培擺起鍾表修理攤。經過數年辛辛苦苦,起早貪黑的經營,雖然賺了一些錢,收入也比較穩定,可是就這樣小打小鬧,隻能平平庸庸地活著。於是,他毅然收起了鍾表攤開始了新的創業。1985年,他帶著省吃儉用掙得的30萬元,回範道鄉創辦了範道儀表儀器廠,專門生產鬧鍾的零部件。然而,由於經營不善,30萬元血本無歸,一夜之間負債累累。
在挫折麵前,他沒有灰心喪氣,又開始經營電纜業務,來回奔波在江蘇到浙江的路上。當時,生意很好做,到1992年,他還清了所有債務,賺了500多萬元。此時,正是又一輪改革開放的最佳時機,範道鄉鎮政府領導和他談話,希望將他的企業變成集體企業,這樣就可以獲得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前提是得將500多萬元家業歸為集體所有,等於一夜間自己的資產歸零。但是,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蔣錫培冒險走出了這一步棋,由於企業身份變了,各方麵大開綠燈,企業當年銷售額就突破5000萬元。回憶當年的冒險舉措,蔣錫培深有感觸地道:“其實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心裏也是忐忑不安的,500萬元啊,在當年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既然選擇了冒險,我就隻有往前衝了。”
分析蔣錫培的成功之路,我們發現,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時俱進,敢於冒險。他在十幾年間,進行了4次企業改製,經曆了從民營企業、集體企業、混合所有製企業到民營股份製企業集團的轉變,每一次改製都是一次冒險,也是對於機會的把握。蔣錫培領導的企業曾經連續10多年以40%的速度飛速成長,憑借的就是智慧、膽識和冒險精神。蔣錫培總結道:“企業就是由無數次冒險組成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冒險精神的話,你是當不了企業家的。”
從蔣錫培身上,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冒險對於人們事業的促進和改變。雖然也有危險,也會受到挫折,但是,如果沒有冒險精神的話,人們就永遠不會有大的進步。
敢於向權威挑戰
冒險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要敢於突破舊的思想框框,勇於發現新的東西。
那些迷信的人、對於權威頂禮膜拜的人,是不敢冒險的。因為,他們的思想不解放,心靈被套上了無形的枷鎖。
冒險就是挑戰,即使麵對權威,隻要認為自己做得對,也要堅持自己,敢於向權威挑戰。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和哲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在伽利略的時代,一兩千年以來人們都信服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比輕的先落地。伽利略經過再三的觀察、研究、實驗後,發現如果將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放下,兩者將會同時落地。於是伽利略大膽地向亞裏士多德的觀點進行了挑戰。伽利略提出了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必然同時落地。這個觀點遭到了當時許多學者的反對,有人說:“除了傻瓜外,沒有人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顆炮彈能以同樣的速度通過空間下降。”為了捍衛自己的理論,伽利略決定用事實來說話。1590年的一天,伽利略在許多人的圍觀中,登上了意大利比薩斜塔。他一手拿10磅重的鉛球,一手拿著1磅重的鉛球。說道:“先生們,兩個鉛球要落地了。”說完,兩手同時鬆開鉛球。結果由塔上同時落下的兩隻鉛球,同時穿過空中,輕的和重的同時落在地上。在事實麵前,那些嘲笑伽利略的學者不吭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