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全文投身到大自然中,從當時腐敗的空氣中蘇醒過來,認識到了自然的美,平添了不少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並表現在自己的詩中,如《春郊》:
山城春色向誰家,霽後尋芳汭水涯。
語出深林不見鳥,香來曲徑更無花。
河橋舊柳垂新柳,鷺渚朝霞散晚霞。
乘興欲歸歸不得,綠陰堤畔一聽蛙。
大自然和田園的美,在他的筆下獲得了生動、新鮮、細致的反映,創造出比較現實更為好的優美的藝術境界,給人們以出奇的美感,能清新人的頭腦,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強對祖國、對鄉土、對和平生活的愛戀。
(2)武全文山水田園詩的消極因素
①粉飾太平
我們先來看一首《郊行》:
雪時原外樹裏煙,霧後原頭煙外樹。
郊行漸漸春欲來,一路鳥音啼不住。
不住草泥濺馬蹄,驟馬空林過小溪。
鄉間歲月嘩兒女,牛羊阡陌自東西。
把春犁,趁春雨,草澤蛇潛野驅虎。
殷勤課爾一方人,手拔蒿萊耕樂土。
這樣寫,荒蕪破敗的農村,居然成了“樂土”。
②避離現實
這在他的詩集中,觸手可及,如《清華竹》:
立馬竹籬外,呼卻主人看。
若個淩霄長,可容作釣竿。
(3)武全文山水田園詩的實質
①是升官的捷徑
唐盧藏用舉進士,居終南山,以高士名得官,累居要職,人稱隨駕隱士,可知武全文用的是祖傳老法。事實上,他“奉裁閑居,會西南用兵需賢,天子用舉者言,俾讚策戎行,遂膺分守衡永之命,尋以朝正至京師”(見《曠觀園詩集·序言》)武全文在同僚中頗負詩名,又愛談兵論戰,遇有機會,有人薦舉,皇帝就批準,終於“保舉軍前”,成為湖南布政使參議,分守衡永郴道,走出了他的所謂“曠觀園”。
②是失意時的退路
當他正在山東得意做官的時候,遇到朝廷要裁員,他也在內,不得已,隻得退隱回曠觀園住。他又寫起他的山水田園詩來。請看《園棲》:
小園幽憩膝堪容,問爽簷前驟好風。
一詠一觴追逸少,有肴有酒傲坡公。
東鄰月出鬆當戶,北岫雲開鳥叫籠。
竟日芸窗春夢穩,繞畦流水自窮通。
你看,他睡得這麼好,這麼穩!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他寫詩的曠觀園,緊連官階,直通雲梯。
③是晚景的優遊
當他因病回鄉度晚年,仍在曠觀園住,仍寫他的田園山水詩,過著優哉優哉的生活。
3.具有一定文史資料價值的故鄉山水田園詩
《曠觀園詩集》是我縣重要的古代文獻之一。武全文的故鄉山水田園詩具有一定的文史資料價值。
(1)旅遊事業的資料。這些山水田園詩的題材幾乎涵蓋了我縣所有的名勝古跡與地方風物,是開發旅遊事業重要的參考資料。
(2)山川變遷的提示。詩中很多,如:武全文在一首寫高城山的詩中,有“掛樹猿孤(疑‘狐’字之筆誤)吟絕壁,攫人鳥怪啄荒台”之名,可知那時的高城山的生態與今有異。寫杏山鬆樹詩中有“一派濤生萬壑寒”的句子,也與如今不同。他曾詳細地考察過溫池峽,並見之於詩。
(3)史實辨析的參考。如他有一首詩,名為《北城謁仇猶廟》,看內容,是寫高城山上的天子廟。那這“北城”是什麼意思?是否高城山上曾有個城存在?那南城是否有?又在何處?發人思考;按曆代縣誌載:“城之東,有故城遺跡”。那麼,我們的先人在立此“故城”之前,已在高城山腰立過一個城?有了南城之後,即稱它為北城,怪不得出了縣城北門卻有個村子叫:南坪!再細想:在北方,古人立個村子,起碼條件是:背山臨水,避風保暖,尤其地勢宜高,那時是浩水滔天呀!平坦的低窪水濕地雖肥沃,也應避開洪水,才能適應那個時代的以畜牧業為主或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難道“高城”二字,是從“北城”二字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