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
【注釋】
張公藝:鄆州壽張(今山東陽穀)人,生於北齊承光二年(578),卒於唐儀鳳元年(676),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事詳《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朝第三任皇帝,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為嫡三子。臨幸:謂帝王親臨。
本末:原委。
縑帛:一種光潔細薄的絲絹。
【譯文】
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親自光臨他家。問他何以能九世同堂,張公藝在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動得流下眼淚,於是賞給了他家很多綢緞。
【評析】
如果問帝王家好還是平民家好?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帝王家。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帝王是一國之中的最高權位者,他擁有無上的權力和財富。《詩經》中的名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將古代帝王的無往不在的影響,描繪得入木三分。然而帝王家真的事事如意、件件順心嗎?曆史上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少末代帝王的子弟,在遭遇外敵的來襲,無力自保而成為待罪的羔羊時,便會淒然感歎為何要生在帝王家。帝王家的多災多難,不僅表現在家族外的覬覦力量不斷來襲,還表現在自家內部的各派勢力爭權奪利。這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少是生命的代價。就唐代而言,高宗的父親李世民,就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的。在這次政變中,他們兄弟兵戎相見,自相殘殺,他的寶座沾滿了親人的鮮血。想必高宗即位也不見得順心,反對的聲音,肯定一直都存在。在這樣意義上說,高宗聽人說“忍”,才會流涕以對。“忍”雖然很重要,但有時候又很難執行,對於帝王將相、高官巨賈的家庭而言尤其如此。名利是與親情相斥的。因為權位和財富的客觀存在,使得固有的人倫關係嚴重弱化,甚至於退化。個人的力量在家族的龐大氛圍中,顯得微不足道。於是便出現了如下的情況,即個體即便忍讓,很多時候也於事無補。因為名利是嚴重排他性的,它隻要求獨享,而拒絕共榮。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家除了拚搶之外,實在是別無出路。然而和諧關係在尋常百姓家是存在的,因為他們內部並沒有懸殊的權位之爭,親情成了大家關注的重點和核心,個體的忍讓可以大有作為。我猜想,高宗的流涕,心情是很複雜的,既想以忍來換得家庭的和睦,但身為帝王,這種忍又是不可行的,你死我活的現實,不允許他有多少忍的餘地。從這樣意義上說,“忍”也有它的盲區,至少帝王家就是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