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其實我們可以不是有些人(5)(3 / 3)

畢業之前一直覺得,書這種東西不是要等到需要讀的時候再去讀的嘛,但畢業之後,你原本定好的節奏會被加班、工作、壓力以及生活的瑣碎一次又一次地打亂。時常在想,好像言辭是隨著年齡在衰老的,慢慢地,那些青春年歲離散的日光將會變成照片一角的剪影。而生活的重心慢慢偏移了上層建築的軌道,開始因3個月一交的房租,每月必須支出的水、電費而逐漸傾斜到經濟基礎。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厭惡這樣的生活卻置身在其中,並且為著一種未知的執著,而擁有著這種莫名的勇氣。

有兩三年的時間,我沒再寫詩,於是奢望自己的筆下還能書寫出那些香樟樹下,青澀女生對於未來的迷惘。隻可惜時光已經漸漸蹉跎了那個喜歡咬著筆杆的女孩,而她亦再也沒有了那10年的青蔥時光與歲月。

熟悉的、陌生的你們,唯願你們珍惜餘下不多的學生時光,好好想想自己以後的路,多去圖書館坐坐,多去食堂吃吃飯,在你們的人生中這也許是你們最後一次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生活,而明日也許你們會變成另一個“我”,常常惴惴不安、不知所措的“我”。

希望明天的情緒會好些,希望自己能做自己願意做、喜歡做的事情,希望不再被脅迫、被勉強,希望成長別再在天真的笑裏刻畫蒼老。

12成長,沒你想象的那麼急迫

網一

20多歲,你迷茫又著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車,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你那麼年輕,卻窺視著整個世界,你那麼浮躁,卻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斷催促自己趕快成長,卻沉不下心來安靜地讀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響前進的號角,卻總是倒在離出發不遠的地方。成長,真有你想象的那樣迫切嗎?

有人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到那樣的人身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不隻關乎職業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

人們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長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曆怎樣的階段,現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到23歲那段時間,我很沒出息地愛翻閱名人履曆。每知曉一個自己佩服而又羨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曆——幾歲碩士畢業?何時讀完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害了多少人。

一個剛剛告別機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麼?他想要優異的成績、在同學中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後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盡快賺錢、成名、成功。

但“想要什麼”不應隻關乎世俗的職業、功名,它應該切合更深層次的命題,人本身的掙紮和探索,即——我是誰?

我是說,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你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你、幹涉你的聲音,忘掉全部大眾傳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灌輸給你的價值觀,你又是誰?你軀殼之內那個怦怦亂跳、嗡嗡作響的他、她、它是誰?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朧地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麼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那真的是災難了。

無論對什麼事感興趣,都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錢途、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地對他說:“這是我的人生。”

不為什麼,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好不容易生在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時代,卻還想讓別人指導你該怎麼活。

當真連自己喜歡做什麼,該如何活都不知道嗎?想贏怕輸罷了。該做些什麼,走什麼樣的路,難道不是循著內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試探出來的嗎?

走岔了,就退回來;走得急,就緩一些。時不時停下來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繼續走。

怎麼可能不栽跟頭呢?怎麼可能諸事順利呢?怎麼可能有條一馬平川叫作“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嚐試幾個怎知自己跟什麼樣的人處得來呢?同理,不多嚐試一些怎知自己喜歡什麼,不適合什麼呢?

正如陳丹青老師給賈樟柯的書寫序時說的:“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兒,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2012年可能是我有生以來最不順利的一年,屢遭挫敗,計劃被擱淺。回頭望望它,再踮起腳尖往2013年瞅一瞅,我還是想慢吞吞地說,我們都要死很久,活那麼急幹嗎?慢慢來。

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