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晚晴園史實(2 / 2)

晚晴園的建築有自己的特色。“全座樓房,成凸字形,突出的樓頭,好像水榭型構築。樓下入門處前麵,便是水榭下層空地,安置著高與人齊的蔡公時全身軍裝銅像,這是1928年5月3日,日軍侵占山東濟南慘案時受日軍殘殺的烈士。進門入室,四壁和中間柱楹掛的鏡框,全係和孫中山有關史料圖片,前後玻璃櫃中所陳列者,除中華總商會模型,和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模型外,全屬死難人民遺物,乃從各處埋骨荒塚所發掘而得的。”樓上為圖書室,當年原為孫中山之臥房與辦公室,門窗軒敞,光線充足。我獨自在走廊漫步眺望,遙想中山當年音容舉止,不禁感慨萬千。

此書對孫中山在晚晴園的描述頗為生動:“孫中山平時沉默寡言,寧靜淡泊,凡事樂觀,沒有唉聲歎氣、頹廢神情。事無大小,成不露得色,敗不表氣餒。愛好看書,閱讀時,或用手捧,或放在桌麵,免汙損書的本身。書籍分類收藏,需要查閱時,一檢便得。看報先看專電,後要聞、地方新聞,看完後仍舊折疊好,不隨手亂丟。愛好購買新書,尤以史、地、政、經、軍事、哲學和中國古書為甚。中國地圖上的地名,更按索迅捷,了若指掌。但不喜小說,不好音樂圖畫,平居從沒有聽他高唱或低唱。很愛下象棋。每早六或七時起身,床褥枕毯蚊帳等臥具,親自整理,不使喚仆人。他很講究衛生,內衣日必一換,早餐前必穿好衣服鞋襪。南洋常年如夏,他絕不隨俗袒裼,非至深夜,不換睡衣,睡前必洗浴。談話時,或坐或行,從不躺著身子發言。歡喜坐旋轉椅,晚晴園的一張,便是他日常坐的家具。同誌們都尊崇他的座位,不敢擅坐這張旋轉活動椅的。他吃飯時用筷子,不用刀叉,好吃蔬菜,水果最愛當地產的香蕉和黃梨。食有定時,不吃零食。不抽煙,不賭博,不飲酒。早上看了報後,便披閱各方來信,早餐後便複信給各方。有信必複,寫字端正,信雖短,必加封。他很儉樸,常穿補破的襪,喜歡穿白帆布鞋,每天必用白粉刷鞋一次。愛穿布衣,特製新衣時必吩咐縫工,如何折邊,怎樣加領,如何安袋,詳為說明。他對新加坡的洋服店,以李隆昌號的裁剪縫紉,最為滿意。每到新加坡必往那裏添製新衣,或改補舊衣,李隆昌老板李陵溪,後也加入同盟會。平日和人交談,多說廣府話或華語,非必要時不說英語。口不出惡言。有時煩惱,對仆人陳和幽默地譏諷他一聲說‘大炮和’,但也很少這樣說的。”此書編者與晚晴園原主人張永福熟識,所以對孫中山日常生活能夠描繪得如此逼真,這是很難得的。

此書並非學術著作,也不是規範的史料結集,但敘事平實可信,亦可補史書之不足。如能與張永福《南洋與創立民國》、陳楚楠《晚晴園與中國革命》等書參照閱讀,當能增進對這段史事的理解。

晚晴園主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毀家紓難,頗著勞績。但後來脫離抗戰陣營,投靠南京汪記政府任中央監察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誠屬晚景不晴、晚節不終。1945年日本投降後曾被捕入獄,後經若幹國民黨元老念其昔日功勞,保釋蟄居。雖然又複回歸新加坡,但與晚晴園已不再發生任何關係了。每個人的曆史都是自己寫的,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晚景,因為並非人人都能擁有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