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不再躲在大樹底下乘涼(2 / 2)

美國的不少大學生,盡管父母有錢,也不願仰仗他們;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職業,用不上專業特長,他們寧可降格以求、大材小用,目的是盡早有份工作,自己掙錢獨立生活。

美國在校大學生中,自力更生、勤工儉學的占較大比例,“花花公子”式的是少數。學生在學校裏“打工”,養成了勞動習慣,增長了社會知識,還學會了某些技能,也解決了部分學習費用。

“向父母要錢是件不光彩的事。”在日本,不少大學生都樹立了這樣的觀念。日本是個重教育的“學曆社會”,但大學學費、書費、生活費用不少。大學生們普遍在業餘做兼職,勤工儉學,以貼補學習費用。他們認為,除必要的費用依靠家裏提供外,應盡量自己解決讀書的各種開銷。他們認為向大人頻頻伸手很不光彩。男同學向家裏要錢,更怕女同學看不起。即使是家境極好的學生,也恥於得到父母的資助。

相對於男人而言,女人的依賴傾向性更強。對於女人來說,依賴症就像一段感情,開始時並不知道它是對還是錯,待到欲罷不能時才驚覺自己已投入過多。

今年30歲的吳豔結婚快4年了,但總還像個孩子一樣依賴丈夫。平時,吳豔幾乎沒什麼朋友,一下班就回家與丈夫粘在一起,小到每天穿什麼衣服,大到工作上碰到的難題,她都要靠丈夫拿主意。因此,隻要丈夫每次出差超過一個星期,吳豔就會有一種坐臥不安的感覺,白天悶悶不樂甚至發脾氣,晚上睡覺總覺得沒有安全感。丈夫在外地給她打電話,她就在電話裏哭,一個勁地要丈夫快點回來。

吳豔說,她真的特別害怕丈夫不在身邊的那種感覺,她會感覺心裏空蕩蕩的,仿佛少了什麼似的,心情也很煩躁,並且覺得日子特別漫長。

顯然,我們周圍大多數的女性朋友都存在像吳豔這樣的狀況。如果一個人的社交圈子太窄,把所有情感和快樂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依賴症往往就會乘虛而入。

其實,女性的依賴症不僅僅局限於這種情感依賴,還有其他各種依賴,比如依賴手機、依賴食物、依賴工作等。

女性較容易產生依賴症,這與她們溫順、柔弱的個性有關。一般來說,女性的生活往往比較單調,社交範圍狹窄。當她們借助親近的人或某種事物排解了壓力,獲得了安全感或愉悅的心情後,往往對其產生迷信的心態——以後每逢需要,就向他(它)們尋求幫助。

要克服依賴心理,需從以下幾個方麵加強自身的修養與鍛煉。

(1)提高行動的勇氣,增強自信心

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敢於做。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自己分析判斷,自己想辦法解決。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不要隨聲附和,人雲亦雲。

(2)培養獨立的人格

在接受他人幫助的同時,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任何事情,可征求他人的意見,但必須把握一點,就是他人的意見僅供參考。

當你從對他人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時,就會有一種踏實的感覺,就能感受到自信的力量,享受到自主、自立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依賴心理也就自然消除了。

(3)不要過度自責

如果有什麼事情自己努力去做了,但沒能做成功,不要因此而耿耿於懷、自責不已。要學會鼓勵自己,比如,可以自己對自己說,事情雖然沒辦成,但畢竟積累了經驗,經受了鍛煉。

(4)糾正依賴習慣

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其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糾正這種不良習慣。

依賴習慣並不是輕易可以克服的,在需要你自我做主的時候,你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信賴的那個人來幫助你。

心靈的呼救

過分依賴別人就等於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以自立、自強為核心,培養自我獨立精神。無論對錯,你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