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作者清代褚人獲(約1681年前後在世),字稼軒,一字學稼,號石農,長洲(今蘇州)人,布衣不仕,著有《堅瓠集》、《讀史隨筆》、《退佳瑣錄》等。尤侗《堅瓠集序》說他“少而好學,至老彌篤,搜群書,窮秘籍,取經史所未及載者,條列枚舉,其事小而可悟乎大,其文奇而不離乎正”。褚氏還廣為交接文人名士,如尤侗、洪升、顧貞觀等人與他都有來往,評點、修訂《三國演義》的毛宗崗對他的影響更為直接。
唐宋以來,關於隋唐兩朝的史事,即有大量的稗史傳奇流傳於世;至明代,則有羅貫中的《隋唐誌傳》、齊東野人《隋煬帝豔史》和袁於令《隋史遺文》等演義小說;此外,民間還有大量講述隋唐故事的說唱文學。《隋唐演義》即是根據史書及這些材料編寫而成。全書敘事起自隋文帝起兵伐陳,迄於唐明皇還都而死,其間共170餘年。書中以隋煬帝與朱貴兒、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基本線索,而穿插以隋末群雄並起、瓦崗寨英雄聚義、花木蘭代父從軍、唐太宗武功文治、武則天改元稱帝等事。
《隋唐演義》對隋煬帝、唐明皇及其家族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窮奢極侈、腐朽糜爛,以及為爭權奪位而爾虞我詐、骨肉相殘。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暴政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與痛苦。而對草澤英雄的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劫富濟貧,則予以肯定和讚揚。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書中在大段鋪敘宮廷窮奢極侈的生活時,常流露出欣賞之意,把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煬帝描寫成風流情種,把唐王朝的衰敗歸罪於“女禍”,並將曆史的興衰替代歸結於因果輪回,則表現出作者思想認識的局限性。
《隋唐演義》在寫作上不同於《說唐全傳》一類的說唱文學,它“敘述多有來曆”,更近於史實;其排比史事、穿插點染,受《三國演義》影響;而描寫草澤英雄時,其形象的生動鮮明、情節的曲折有致,則顯然汲取了《水滸》及民間說唱文學的營養。但其題材的過於蕪雜、結構的顯得鬆散,以及每一回前的枯燥說教,則是其藝術上的缺陷之處。
《隋唐演義》有四雪草堂刊本,署“劍嘯閣齊東野人等原本,長洲後進沒世農夫彙編,吳鶴市散人鶴樵子參訂”。劍嘯閣為明末清初戲曲小說家袁於令的閣名,齊東野人為小說《隋煬帝豔史》作者,沒世農夫即褚人獲。此外還有康熙間文盛堂重刻四雪草堂本、乾隆間崇德書院藏版本、嘉慶間重刊自厚堂藏版本等。這次重印即以四雪草堂本為底本,個別錯訛不通處,則參以其他版本予以改正(均不出校)。原書序後有“發凡”,每回後有評、總評文字,意義不大,因本社《古典通俗小說文庫》的統一體例所要求,一律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