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係列事例說明,以農民為主體的集體經濟政策拐點將在中國出現,它將以集體統一土地流轉為背景,極大地提高農村以及農業對國家以及人民幣資產的貢獻率。
在我撰寫這本書的時候,也親自參與了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與農村股份製試點的實踐。參與了通過農村旅遊項目開發對接精準扶貧工作。我發現,新型縣域經濟已經不僅是單純的農業經濟,現代縣域經濟,農業隻是很小部分,縣域經濟的最大亮點是青山綠水,而如何將青山綠水變為巨大的人民幣資產,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如何理解現代農業?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曆史也證明:靠傳統農業隻能解決溫飽,不能走向小康,縣域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必須全方位發展,不能再單打一。我的實踐就是通過合作社方式吸引農民參與青山綠水建設,不是搞大開發,而是搞大保護,不搞一家一戶的土地流轉,而是通過農村集體方式參股流轉。讓農業變性,讓農村變成城裏人的樂園。讓青山綠水為旅遊業服務,為環境保護服務,將現代農業與曆史文化相結合。具體辦法就是:農民以村組織合作社,用土地做股權,農民拿股份參股城裏人開辦的旅遊公司。農民不是以前的農業勞動者,而是青山綠水的保護者,旅遊文化的建設者,不僅是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者,同時也是經銷商。實踐證明:農民隻有向往富裕才能有脫貧的欲望,隻有與資本相結合才能在青山綠水上做大文章,過好日子,而他們原來不值幾個錢的土地,山林,由於入股旅遊公司,全都變成了金山銀山。不用宣傳,他們會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樣珍惜綠水青山,會像愛護自己的兒孫那樣愛護綠水青山,因為以前的窮山僻壤已經把城裏人都吸引來了,城裏人在這裏休閑,在這裏呼吸新鮮空氣,吃農家飯,吃完了還買。農民不僅有農業收入,還有股份分紅,多麼美!實踐證明,沒有村社共同體做樁基,農村土地很難提高價值,這一塊人民幣資產就很難實現保值增值,縣域經濟也是空中樓閣。
§§第四章 保衛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