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錢樹的名稱問題(1 / 1)

第一節 錢樹的名稱問題

錢樹或搖錢樹這一名稱,是由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研究四川彭山漢代崖墓所出土的同類器物之後提出來的,1961年於豪亮先生《“錢樹”“錢樹座”和魚龍漫衍之戲》一文發表後,此命名逐漸在學術界廣為接受。從80年代開始,陸續有學者對這一命名提出異議,認為這一名稱並不能準確涵蓋這類器物的內涵,並根據各自的認識提出了相應的命名,歸納起來,大致有升仙樹、宇宙樹、“金花”樹和“柱銖”樹諸說。

升仙樹之說是張茂華先生提出來的。張先生根據錢樹的特點和圖像內容,分析認為樹上之錢幣“不應是財富的象征,而取其外圓內方之形以示天圓地方之意,是天與地的象征,同時代表天與地”,“‘搖錢樹’是墓主升天的神仙思想的體現物,過去這種定名是不恰當的,是否以改稱‘升仙樹’為宜,值得考慮”。宇宙樹之說為趙殿增先生所主張,認為錢樹“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對錢財的企望,更反映出一個相對完整係統的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錢樹是三星堆時期‘神樹’的一種發展和演變”,“它們都以高山作為基座,樹的主幹筆直,樹枝分層,樹上有神鳥,樹枝上掛滿飾件,表現它既是天梯,又是祭壇、社樹,也是天堂勝境,反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宇宙觀念。因此也可以用人類學研究中較為通用的名字,稱之為‘宇宙樹’”。應該說,張、趙二位先生提出的新命名,在一定程度上都抓住了錢樹這種器物的主要內涵與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兩種名稱都顯得過於寬泛,仍顯得不太妥當。

“金花”樹一名,是江玉祥先生根據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錢樹上的“金華”銘文提出來的,認為錢樹在漢代時或許稱為“金花(華)”,其意為“用金(或青銅)鑄成的花枝,或曰:金色的花枝”。對於這一種意見,何誌國先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搖錢樹上的銘文很少,但也非隻此(金華)一例,重慶國友博物館收藏的搖錢樹樹枝上就有‘延年’銘文。搖錢樹上的銘文無疑表達了某種含義,但不見得就是它的名稱。再說,搖錢樹的造型是生錢、取錢之樹,並非‘花枝’,也非‘金色’,其命名亦不妥”。

“柱銖”樹的命名,是邱登成先生首先提出來的。邱先生分析認為,“搖錢樹這一命名顯係立足於金錢崇拜的。這與搖錢樹的內涵抵牾甚多。……其內涵主要是反映仙化升天的思想。因而,對它的命名是不應離開其內涵的。近年發現的四川簡陽鬼頭山東漢崖墓3號石棺,其圖案內容有‘天門’、‘先人博’、‘先人騎’、‘日月’、四靈等。展示的是一幅美好的仙界畫麵。值得注意的是,左壁圖案日月神之下,刻有一粗壯茂盛的大樹,榜題為‘柱銖’。‘柱’在此處顯係指樹。在古人心目中,柱是維係天地平衡的神物,與神樹一樣具有‘天梯’功能。……‘銖’則應指漢代流通之‘五銖’錢,借以喻日月。由此,則‘柱銖’是為‘有銖的柱’,言樹上有銅錢也。這很可能就是當時人們對搖錢樹這一隨葬明器的稱謂”。此說對於探尋錢樹在東漢六朝時期的本來名稱頗具啟發意義,因有考古發現為據,故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響應。但是,毋庸諱言,此說還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首先,正如邱登成先生在同文中所言,此說僅有簡陽鬼頭山崖墓3號石棺一個孤證,尚無更多的材料來佐證,孤證難立;其次,就圖像而言,鬼頭山崖墓3號石棺上的“柱銖”樹明顯模仿自然之樹,在造型上不僅與錢樹本身的形象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也與宜賓、三台等地所發現的錢樹座上的搖錢場景圖像中的錢樹形象不相符合,共同之處很少。因此,筆者以為,“柱銖”樹之說尚需更多的材料來作進一步的驗證,在目前情況下,尚不宜采用“柱銖”樹來稱呼本書所言之錢樹。

“搖錢樹”或“錢樹”之名,雖然如上述諸家所言並不能涵蓋這種器物所具有的內涵,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錢樹某方麵的內涵與功能,而且已廣為學術界所接受,並使用了數十年。同時,為避免與後世“搖錢樹”的貨幣崇拜觀念,以及明清時期的搖錢樹實物(本書稱之“吉祥錢樹”,詳見第六章第四節)相混淆,筆者采用“錢樹”來指稱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