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博采眾長 垂示永久(2 / 2)

康熙晚年對修書最感興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組織才能之士編纂的書籍達六十餘種,其中絕大部分在五十歲之後完成。修書之所以成為康熙晚年“最樂之事”,並非單純出於興趣,而有其曆史的必然性。康熙治國數十年,建樹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創業之功績,舉世公認。因此,他珍惜自己的事業,總結治國之經驗,渴望能傳之千秋萬代。他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君主,深知科學文化的價值不可忽視,因而肯下功夫、花工本進行整理,使之發揚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經驗是豐富的,留給後人的是一筆最寶貴的遺產。他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治國,都十分認真,並投入全部精力,自信每個體會對後人都有益處。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寫出來、留下去的強烈欲望,如蠶吐絲,欲罷不能。康熙晚年親自組織纂修的書籍,不乏傳世之作。如《清文鑒》、《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子史精華》、《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廣群芳譜》、《律曆淵源》等,已成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的《康熙字典》,吸收曆代字書的有益成分,並加以補充和發展。其突出特點是:1.收字最多,達47035字;2.在辨形、注音、釋義、引例等方麵,都比以前字書完備、細密、實用;3.編排體例采用明代字書行之有效的部首檢字法,並將部首及部中之字均按筆畫為序,查閱較為便捷。

康熙又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關於天算曆法的大爭論。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得天文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麼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麵禮。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顏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麵。

古訓今鑒

兼收並蓄,博采眾長。這是一個學者應該具有的精神。康熙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能夠研習西學,吸取西方科學的先進技術,這對於時代和國家都是有意義的事情。可見統治者的學習精神直接影響國家的進步程度。不管是領導者還是某個領域的領導人物,都應該學習康熙皇帝這份好學且博采眾長的精神,既要刻苦,又要廣泛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