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祖父所遺之基,所積之福,不可易視(2 / 2)

康熙帝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雅克薩城又有俄軍進駐,康熙一麵派將軍彭春、郎談借打獵為名到邊境偵察;一麵要當地官員修造戰船,建立城堡,準備征討敵人。

康熙帝作好一切準備之後,派人送信給雅克薩的俄軍頭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薩。沙俄軍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薩增兵,跟清朝對抗。眼看和平解決已經不可能了,康熙皇帝宣布向雅克薩進攻。

經過兩番征戰,清軍取得了雅克薩的勝利,公元1689年,中國政府派出代表索額圖,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舉行和談,劃分了兩國邊界,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上。這就是《尼布楚條約》。

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灣又發生內哄,鄭經死後,諸子爭位,長子被殺,幼子鄭克爽立。鄭克爽時年十二歲,大權盡操於馮錫範與劉國軒之手。康熙帝遂欲趁此時機,解決台灣問題,即用施琅為水師提督,決計進兵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閏六月,施琅統戰船三百、水師二萬攻打澎湖,一戰而克,大獲全勝。鄭軍二萬士卒、"百隻戰艦全部被擊潰,守將劉國軒遁歸台灣。澎湖一破,台灣震懾。鄭克爽、馮錫範、劉國軒等見大勢已去,人心瓦解,台灣不能固守,即表示願降。施琅入台受降,鄭克爽乃率眾剃發,登岸歸順。

收複台灣後,康熙皇帝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於福建省。並在台灣設總兵一員,駐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三千。康熙帝收取台灣,完成台灣和大陸之間的政治統一,大大促進了以後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由此台灣成為我國東南海上的重鎮,有利於加強和鞏固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有利於抵禦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康熙帝統一台灣,其意義極為重大。

古訓今鑒

祖國基業,寸土江山,都是祖先努力開拓出來的,因此祖宗基業萬不可輕易丟棄。康熙一生勤政,征戰也不斷,自然知道打天下守江山的不易,因此顧念祖業,教育兒孫應該重視先祖的基業和積下的才德,用心治理國家。教導兒孫不忘過去,不忘祖先才能惕厲自己,才能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