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緒論旨在說明五個問題:(1)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是現代教育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2)研究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的現實意義;(3)目前研究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的現狀;(4)本書的思路及研究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的路徑、方法等;(5)相關情況的說明。
一、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是近代教育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教育體係在先秦時就比較發達,如《學記》中的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傳統教育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教育理念,如“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人倫”“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等皆表達出了傳統教育的理念:教育這種形式就是要幫助人們明白事理,省察人性,激發人性本身所具備的創造活力,掌握那些經過證明為合乎人性的禮儀、知識,最終達到成聖成賢的理想境界。張瑞璠先生用“義以統利”來概括傳統教育思想的哲學內涵,比較準確。傳統教育的體係正是在這樣的宗旨下建立起來,並一直延續了幾千年,逐漸固定了下來,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
1.“文化救國”是當時救國論的一種觀點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西方的堅船利炮刺激了晚清知識分子。以馮桂芬、張之洞、曾國藩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救國主張;19世紀末,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了必須從製度層麵上改革的救國方略,寄希望於聖賢君主的英明、自律,從而實現一種從器物到製度層麵的改良運動,結果以六君子被弑,百日維新失敗告終。20世紀初,人們反思半個世紀以來應對西方文化的經驗教訓,認為必得從根本的文化層麵、思想層麵上做起,方可挽救這隻病入膏肓的東方雄獅。20世紀20年代初,梁啟超應《申報》之邀,寫下《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從思想文化方麵對中國近代50年曆史作了總結,他認為:“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這點子覺悟,一麵算是學問進步的原因,一麵也算是學問進步的結果。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這種感覺,從鴉片戰爭後漸漸發動,於是福州船政學堂、上海製造局等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製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麵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所經過時間,比較的很長——從甲午戰役起到民國六七年間……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製度,決然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恰值歐洲大戰告終,全世界思潮卻添許多活氣。新近回國的留學生,又狠出了幾位人物,鼓起勇氣做全部解放的運動。所以最近兩三年間,處處劃出一個新時期來了。”這樣的概括是精確的,也代表了當時學人的主流看法,即唯有進行文化改造方可挽救中國的頹敗命運。
以哪種文化來挽救中國呢?有人主張靠中國傳統文化,有人主張輸入西方文化。近來的學者們已經習慣於從對待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的角度對近代的文化救國潮流進行流派劃分,已被接受的劃分法是三分法:文化保守主義、文化自由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筆者認為,區分當時文化救國論的流派,應該從文化本身的內涵出發,即應該以文化在應對一個新事物的態度中去區分這種文化。具體地說,從文化本身的內涵出發,當時應對西方文化入侵的態度應該有哪幾種呢?反對接受與讚成接受是兩種基本態度,在這兩種絕對的態度之間應該還有兩種:在讚成接受態度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吸收,以及在反對基礎上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利用。即從文化內涵的邏輯關係來劃分,應該將該文化應對一種事物的態度、觀點分為四種:絕對讚成,絕對反對,基於讚成(反對)基礎上對於反對(讚成)方的某些因素的吸收的兩種態度。絕對讚成接受西方文化是一種激烈的態度,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信心,對西方文明佩服得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到了希望西方文明取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基於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從根本上腐朽、死亡,已經對於建設一個新中華的希望沒有任何好處,必須對這樣的文化痛下決心予以拋棄,吸收所謂的新文化以達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效果。這樣的態度一般被稱為文化激進主義,一般認為,文化激進主義即指摒棄傳統、全盤西化的文化觀。在20世紀初文化、社會處於巨大動蕩的曆史時期,具有激進主義文化傾向也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文化潮流,這一派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言論中有較為明顯的體現。絕對反對接受西方文化也是一種激烈的態度,這種態度一般被稱為文化複古主義。文化複古主義即指那種固守中國傳統文化,拒絕西方文化的文化傾向。這種文化傾向在當時也有比較明顯的表現,在諸如辜鴻銘、馬一浮等人的言論中有較為集中的體現。剩下的兩種就跟文化立場有關係,站在讚成接受西方文化立場之上,但是主張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的東西進行補充的觀點,一般被稱為文化自由主義。所以,文化自由主義即指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有條件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整合出一種以西學為主、中學為輔的文化模式,這一派的觀點在胡適、傅斯年等人的言論中有較為集中的體現。另一種即指站在反對西方文化的立場上,卻又主張盡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優勝之處的文化觀點。這種文化觀點一般被稱為文化守成(保守)主義。所以,文化守成主義即指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主張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洋為中用,激發、豐富中華文化體係,從而使中華文化獲得新生,這一派以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後期)、陳垣、柳詒徵、湯用彤等為代表。這樣,可以將近代的文化流派按照他們應對西方文化的不同觀點劃分為四大流派:文化複古主義、文化守成主義、文化自由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
3.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是當時文化守成主義文化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
作為文化內涵的一個主要方麵,教育被“文化救國”論者看作實施文化思想的主要載體。文化觀的不同,使得多個流派的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呈現出多種不相同的教育實踐活動。
文化守成主義是一個文化流派,他們的文化觀點主要體現在文化守成主義代表人物(稱為文化守成主義者)的言論與文化活動之中。由文化守成主義者具體實踐,體現出文化守成主義文化觀的這種教育思想及實踐,筆者將其總稱為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
二、研究近代中國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的意義第一,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有助於將近代中國文化守成主義的研究引向深入。從目前對於文化守成主義的研究來看,體現了以下幾個特征:一是成果多,範圍廣,而且對於具體個案的研究也很深入;二是較為明顯的傳統色彩和國際色彩,即研究者基本上能持開闊的和公允的眼光;三是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也在不斷擴大。這些特點的存在同時也顯示出了文化守成主義的一個研究新方向:向縱深和邊緣發展。如果再專注於對文化守成主義本身思想的研究,顯然難再發現更多新意。本文將文化守成主義的文化觀作為理論背景,充分發掘,並歸納出文化守成主義的四大文化觀:文化功用觀、文化本位觀、文化漸化觀以及文化創新觀。對於這些文化觀的內涵作了具體、集中的闡述。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審視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將文化研究與教育研究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希望是對這一研究趨勢的一個有益的嚐試,借以開拓文化守成主義(可以擴而為流派)研究的新境地。
第二,通過研究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近代教育體製特殊性的原因。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體係的奠基之一個重要方麵,現代教育體係的形成必然會受到文化守成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然而,從以往對近代以來教育思想的研究現狀看,文化守成主義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旨在構劃出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脈絡,以期補充目前在此方麵研究的欠缺。
第三,最重要的是通過對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們獲得了一些寶貴的教育財富,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1.教育理念必須以堅定、明確的文化思想作為基礎,否則很難形成統一體係,容易變質。近代以來的教育思潮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如龔自珍、魏源時興起實學教育思潮,其文化思想基礎是內容比較模糊的經世思想;太平天國時的農民教育思想其文化思想基礎是攙雜的宗教平等思想;而以張之洞、李鴻章、王韜等為代表的洋務教育思潮,它的文化思想基礎則是內涵存在著嚴重缺憾的“中體西用”思想(最主要的是將作為一個係統內的“體”和“用”割裂開來,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這種文化思想竟也維係了很長時間,也成為了以康有為、梁啟超(早期)為代表的維新教育思潮的文化思想基礎,可以看到,文化思想的基礎是否牢固,即這種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更加成熟,更具備完整性,是決定這種文化思想支撐下的教育思潮能否保持下去的主要因素,以上幾種教育思潮便證明了這一點。自由主義教育思潮、社會主義教育思潮等分別是以西方近代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文化基礎,這些文化模式的內涵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是經過社會實踐檢驗的,所以,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思想也得以在世界範圍內較長時期得以推行。
近代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守成文化思想的基礎之上,其文化內涵的理性因素不隻在西方社會中得到了實踐檢驗,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同樣可以找到實例,形成的外表看似保守,實則立足本民族文化,認同傳統,接納西方文化的開放文化體係,的確值得任何以建設作為社會任務的文化體係的學習。在這樣的文化思想基礎之上,教育思想體係自然會得到長足的進步。
2.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有更多的務虛精神:應該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相對獨立性;應該以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內容和實踐的基礎,反對單純功利主義教育,應該以理論研究作為主要內容,反對太過實用的教育原則。
(1)教育應保持其相對獨立性,這是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在西方教育係統中是早就形成傳統的,美國的亞伯拉罕·弗萊克斯勒在其《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西班牙的奧爾特加·加塞特在他的《大學的使命》、加拿大的約翰·範德格拉夫等人在其《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比較》中都作了詳盡的論述,他們的基本觀點就是:大學應該保持與社會現實的接觸。但前提是:第一,大學首先必須以培養高深學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第二,其人員在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並不承擔什麼直接的社會責任。文化守成主義的觀點基本與此類似,他們的觀點還要更加細致一些,即教育在保證其滿足經世的要求外,必須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等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的距離的要求必須建立在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對於教育絕對的支持的基礎上。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被他們描述成為一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矛盾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教育必須掌握絕對的主動權,這樣的要求似乎是一種太過理想化的要求,這其實也是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不能夠在近代中國成為主流教育思想的最主要原因。但從學理上看,這樣的描述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種理性思維的結果——教育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完全可以以此作為一種教育發展的方向,作為一種理想,這樣將可以保持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保證教育的崇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