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兩響炮製作並不需要精確的尺寸,成分比例用現有的量具足以解決,但作為一個操作機床六年的理工科畢業生,很清楚度量器具精度的重要性,以後工程中很多地方都用得到。
天平、遊標卡尺自己可以畫出圖紙然後找手藝精巧的木工、並現場指導他們製作,但度量的基準單位卻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從漢代一斤250克到宋朝一斤680克;各朝代的一尺從17厘米到33厘米,差距之大根本不能用誤差來形容。
無論是米原尺的“沿著地球本初子午線從赤道到北極距離的1000萬分之一”還是“光在真空中299792458 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對於李弘冀來說都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做到,水攝氏4度每升質量為1000克也就無從談起。
思索了半宿毫無頭緒。
“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半夢半醒的朦朧中,李弘冀想到了以前在網上看到的李煜的墨寶中的玉鎮紙,據說李從嘉登基後曾據此改名為“李煜”。
這是李煜婚後周家送給他文房四寶時附帶的兩塊玉鎮紙之一,此物長285mm,寬35.5mm,高25.2mm,重815.85克。【情節需要,純屬杜撰】勉強可以做尺子、砝碼的基準參照物,最起碼也算是毫米級和0.1克級的參照物。
嗯,明天就去回訪“六弟”,禮尚往來,不管怎麼說人家也是攜全家先來吊唁後來探望過的,真希望能夠改變原時空中李煜畏兄如虎、如鼠見貓的狀況。
雖說自己“大病初愈”就去回訪弟弟有點不合情理,但李弘冀不能派人過去“借”,萬一被掉包給個仿製品那尺寸就不知道誤差到什麼地方了。
九月初五早飯後,李弘冀為緩和氣氛攜太子妃徐雅、帶著仲昊、夢琪前往鄭王府。
一番毫無營養的寒暄之後李弘冀提出想借用一下李從嘉的玉鎮紙,就是刻有“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的那個。
盡管李弘冀是誠心誠意的借用,李從嘉卻不這麼想。叔叔李景遂剛死一個多月,明眼人都認為是大哥所為隻是沒有直接證據罷了。為了自身安全自己早就假裝“醉心經籍、不問政事”,並自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誌在山水,無意爭位,可現在麻煩還是找到自己頭上來了。
李從嘉隻好忍痛割愛拿出玉鎮紙:“兄長既然喜歡為弟就送你了”。
“六弟千萬別誤會,為兄隻是借用一下,三日後一定歸還。”
“不用、不用,千萬不用,為弟書房有很多的。”
盡管李從嘉今天見到的大哥語氣和藹麵態和煦,與往日的冷麵冷語判若兩人,但他心裏卻更加沒底,依然七上八下惴惴不安。
看到李從嘉誠惶誠恐的樣子李弘冀心裏苦笑、無奈,換位思考自己也怕啊!皇室兄弟是天敵絕對沒錯,若是攤上一個冷酷無情殺伐果斷的哥哥是誰都會怕,李世民可是連親兄弟都殺的,如果不是還需要李淵坐鎮的話他肯定也會一塊兒殺的。為避免尷尬,李弘冀一行匆匆告別。
出了鄭王府,李弘冀便讓安然帶著侍衛轎夫送徐雅及孩子回宮,自己和安康來到皇城旁邊的秦氏木匠鋪。現在想做一把鋼製遊標卡尺是絕對不可能的,就算是頂尖的首飾匠也很難看著三視圖紙製作銅質卡尺,盡管王莽時代曾經出現過卡尺,(網上曾懷疑過王莽也是個穿越者,出土文物中有過一把銅質卡尺)。
隻能先做木製的,盡管精度會受到影響,但總歸能湊合著用,如果按照實物模具首飾匠也許能製作出來。
秦木匠是金陵城最有名的木匠,皇宮內的木器製作及修繕都是由他家木匠鋪做的。
用現代機械製作一把木製遊標卡尺對於李弘冀來說毫無難度,但現在麵對幾乎是是最原始的木工器具就算製作一把拐尺都很困難,隻能求助秦木匠了。
他拿出圖紙並用幾根木條比劃著,心靈手巧的秦木匠很快就明白了基本結構。
在李弘冀的指點和示範下,秦木匠先用易加工的鬆木、桐木製作了一個簡單模型,然後再用硬木製作卡尺。
精細刻度還得李弘冀自己來弄。
他在兩根精心打磨的細木條頂端各鑲嵌一根針固定在一起做成一個簡易分規,讓秦木匠給他刨光數根木條,對照285mm的玉鎮紙用鋒利的刀片在木條上畫出兩端刻度線,然後根據經驗加上約15mm劃線。對於機加工人員來說徒手畫一15mm刻度誤差不會超過1mm,當然,即使超過問題也不大,下來會校正過來。
用分規把285+15mm三等分得出100mm段,再五等分得出20mm段,二等分得到10mm、5mm刻度。
比照得到的15mm刻度+玉鎮紙285mm劃線,照此前分割方式得到1mm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