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冀讓工匠們按照後世手榴龘彈形狀澆鑄了部分鐵彈殼,安裝上木柄製作了“手龘雷”,雖說暫時還不能做到拉環引爆、還需要在投擲前點燃,但根據後世實戰中的廣泛應用和威力,盡管使用麻煩點但仍不失為一有效武器,特別是預留裂痕的彈片更能有效的擴大其殺傷範圍。
用放大版的兩響炮充當火箭理論上應該是可行的,但用現有的黑色火藥做推進劑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使鐵質彈體達到所需的距離;金陵周邊竹子多,李弘冀決定先用竹子作為火箭(也就是兩響炮)的彈殼做試驗。
試驗中他用直徑約八公分、長八十公分的竹子做火箭的彈殼,串通內部竹節拋光外殼,用黏土泥封口,填入少量幹燥黏土(臨時防潮用)、放入引線後均勻填裝混有碎石子鐵塊的高爆藥,中間填入幹燥黏土約一寸,放入直徑五公分竹筒(保持引線在中間),兩竹筒中間填入黏土,內部填充助推火龘藥。
引線不能使用普通鞭炮的“炮撚”,以免因燃速不均勻忽快忽慢而引起誤燃誤爆,比如手龘雷,炮撚燃燒太快會提前炸開造成傷亡事故,燃燒太慢對方可能會撿起來再扔回來。所以必須使用燃速均勻的導火龘索才能確保投擲的有效性。
沒有瀝青無法製作現代的那種導火龘索,李弘冀隻能用土漆、桐油、樹脂等物代替。
先把棉布在桐油裏浸透晾幹(古代用來防水的油布、雨傘大概就是這麼製作的),裁剪成一定規格的窄條備用。
用沙漏狀漏鬥把火龘藥均勻的撒在裁剪成窄條的棉紙上裹緊,外邊裹上一層油布,用搓板搓緊,刷一層桐油再裹一層在桐油裏浸泡過的草紙固定晾幹。這樣土法製作出的炮撚既能防水防潮又能保證其燃速均勻。
各種原料的粉碎提純正在進行,忙裏偷閑李弘冀開始對六百多名兵士進行訓練,訓練內容很簡單,就是以前大學時期的軍訓內容、以及影視上看到的新兵基礎訓練課程。他隻是簡單的示範一下、糾正一下個別士兵的不規範動作即可,其餘就由有李璟調來擔任正副都頭的十幾個禦前侍衛來監督執行。
他選用了部分原本就比較精細的原料先填裝了幾枚手龘雷和火箭。他按照影視中的“規範”讓兵士在投彈地點挖了幾個一米左右的深坑做掩體,挑選出幾個臂力較強的兵士按照訓練時告訴他們的動作要領,點燃手龘雷扔向百米處的靶場,投擲完成即刻跳入掩體以保障安全。
爆炸過後,十幾個正副都頭帶著部分兵士上前查看,那兒豎立著幾十個套著鐵甲的木樁和稻草人大部分都有損傷。幾個爆炸點附近的鐵甲、頭盔大部分被彈片擊穿、碎裂。
盡管他們站在擲彈兵後十幾丈處,但劇烈的爆炸及煙霧還是給了他們感到劇烈的震撼。
接著李弘冀又讓安然安康取來做好的兩枚加大號“兩響炮”,告訴他們這就是“火箭”,他們這些人以後就是操縱火箭的火龍軍。
雖然眾兵士都知道太子文武雙全,卻不知道太子還有這種本領,他們不敢再小看眼前這兩個不起眼的竹筒,因為論個頭比剛才扔的“手龘雷”大多了。
李弘冀指導安然、安康把兩枚火箭間隔丈餘分別用石塊支起約15度,火箭兩邊用幾塊石頭當著暫時充當彈道。
命令眾人後退十幾丈,點燃。
“嘭”“嘭”兩聲巨響後兩枚火箭拖著尾焰飛向遠方。
一枚火箭落地前淩空爆炸,一枚落地後爆炸。
本來想讓幾個兵士過去查看,順便步測一下距離。沒想到片刻的驚愕過後,眾兵士轟隆一下全跑了過去,連帶十幾個都頭也都跑了過去。
李弘冀身邊就剩下安然安康和李璟親自任命的火龍軍營指揮使賀鈞以及一部分不知是被嚇傻了、還是被驚呆了的兵士。
安然安康早已被震撼過了雖然也驚訝卻還能故作鎮定。
但賀鈞卻是實實在在的被震驚了。剛才投擲手龘雷時眾兵士都在興奮,而賀鈞想到的卻是手龘雷的弊端。
他沒有像眾兵士一樣盲目樂觀,新組建的火龍軍中隻有他和少數幾個人經曆過腥風血雨的戰場,隻有他們幾個麵對麵的跟敵人廝殺過。手龘雷威力很大沒錯,問題是分量也不輕,單靠士兵的臂力扔不了多遠不說,也扔不了幾個,而且每次投擲前還得點燃,還沒有弓箭方便。
要命的是一般臂力的兵士投擲地點都在對方的弓箭射程之內!而更要命的是萬一在手龘雷剛點燃還沒扔出去時中箭了,他周邊那些人還能活命嗎?那些人隨身攜帶的手龘雷會不會被引爆?雖說他不知道這火雷的配方,但從爆炸的硝煙中還是能聞出有火硝和硫磺的味道,這味道太熟悉了。而火硝、硫磺等物是縱火兵的標配,易燃不說,要命的是隻要著起來很難撲滅,這不是未戰先敗的節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