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濱海廣鹽鐵,
管仲惠商成霸業。
子貢結駟享諸侯,
陶朱唱晚舟一葉。
山東地處祖國東部、黃河下遊,東臨海洋,西靠大陸,地形分為半島和大陸兩部分。東部的山東半島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
山東曆史悠久,春秋時代,在山東省境內,曾有齊國和魯國兩個諸侯國。由於齊、魯兩國繁榮發達,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中國曆史上都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齊魯之邦”,簡稱“魯”。
齊魯商業文化肇始於商周,形成於春秋戰國,成熟於兩漢,在此後的不同曆史階段,又有所發展與完善。作為有悠久曆史的地域文化,齊魯商業文化是中國古代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中國古代商業文化的形成發展作出了貢獻。
先秦直至秦漢時期,齊魯的商品經濟在全國一直居於領先地位。這種局麵的形成,既與齊魯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有關,又與齊魯實行通商惠工的工商政策相聯係。齊魯之地雖然開發很早,但地處丘陵,沙質土壤,農業難以發展,隻能以桑麻、漁鹽見長,這便有齊地“膏壤千裏,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漁鹽”,魯地“頗有桑麻之業”的說法。至西漢時,齊魯已出現經營千畝桑麻的專業戶。另外,齊魯地處交通要道,為商賈必經之地,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齊國建國之初,地荒人少,為彌補農業穀粟不足的矛盾,需因地製宜,擴大生產規模。而地廣人稀對於擴大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同齊國相比,魯國封地麵積較小,隨著人口的繁衍,西漢時在洙泗衝積平原上,已出現地少人多的窘境。魯人為了生存,一方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麵以經營工商業作為補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說,齊魯之人善於經商,遠在周人之上。
到了先秦時期,齊國實行較為寬鬆的工商管理政策,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齊太公呂尚在治國時利用山東半島自然資源的優勢,勸農商,通漁鹽,使齊成為濱海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齊桓公時,專門聘請富有經商頭腦的管仲為相,采取通山海、管漁鹽的惠商政策。為了鼓勵貿易,招徠外商,還實行“毋忘賓旅”的富有人性化的商業招徠措施。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在蔡丘會盟,約定諸侯國之間的貿易,都要為商賈提供食宿方便,類似今日之世界貿易組織(WTO)。齊國專門為外來商人提供旅舍和貨棧等場所,對外地客商貨車一乘的提供本人夥食,三乘的兼供給飼料,五乘的並供給飼養人。這樣,天下商賈歸之若流水。同時又整頓鹽鐵專賣戶籍,加強了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另外,還實行“官山海”的政策,對山海鹽鐵之利實行國家專營,以調整各方利益。如民營鹽鐵生產由國家征收實物稅,並統一收購銷售,實行專賣,寓稅於價,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這些通商惠工措施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使國家兵強馬壯,為齊國“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一統霸業奠定了雄厚基礎。另一有經營管理才能的晏嬰為齊相時,為鞏固統治,采取了工商不變,即工商堅守其業,搞好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工商管理政策,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直至戰國,齊國由於富有重視發展工商業的傳統,使商品經濟發展很快。
戰國時期齊魯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商品種類眾多、貨幣流通增多和城市商業的繁榮等方麵。齊魯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出產魚、鹽、漆、布、帛等,市場的花色品種繁多,各地特產如北方的“走馬吠犬”、南方的“羽翮齒革”、西方的“皮革文旄”等,都能在齊魯市場上買到。商品交換促進了貨幣的流通。春秋戰國時,齊國的刀幣已成為“國際”性貨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齊獻公時(公元前859年),臨淄被立為齊國國都,曆時636年。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城市規模宏大,今勘探發現臨淄大小城總周長超過2萬米。由於統治者重視工商業,這就為齊國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使更多外地商人到臨淄經商,齊國大搞旅邸設施,甚至在臨淄設“女閭三百”吸引投資商人。到戰國時,臨淄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工商業大都市,城中居民達7萬戶,經營商業、販運業的有6000戶之多,皆殷實富有。《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在齊宣王麵前誇獎臨淄都市的繁榮是:“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意思是車輛連轂,人們摩肩擦背,將衣服左衽連在一起,就會形成屋帷,遮擋天日;將衣角連在一起,就像大幕一般;一人灑一把汗,就像天下雨一樣。語雖誇張,但必與事實相去不遠,否則不能達到遊說之目的。西漢時臨淄人口增至10萬戶,若每戶以5口計之,則臨淄有50萬城市人口。
被時人稱做“人眾殷富,巨於長安”。王莽時稱臨淄為東市,成為與長安、洛陽、邯鄲、宛、成都等齊名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