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多的人不一定招人愛,也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剛好相反。在現實的人際溝通中,我們往往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常求先發言而後快,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也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所以容易“招怨”。
小張曾與一公關公司女總經理洽談業務。這位女總經理長得蠻漂亮,業務也做的一流,經常是海峽兩岸跑,可是當她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如黃河決堤,一發不可收拾。小張雖也是業務口才高手,但想插幾句話,卻始終苦無機會。這位女總經理興致盎然地敘述她兩岸的公關事業是如何蓬勃,小張則兩手在餐桌上玩弄著吸管,盯著她那兩片開開合合的紅嘴唇心中覺得十分無趣。30分鍾後,小張終於鼓起勇氣對這女總經理說:“對不起,待會兒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強調少說話的名言,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言多必失”、“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等等,但是許多人仍然有“話多”的毛病;出國旅行、婚喪喜慶、辦公室內……都有“話多之士”,喧囂嘈雜,令人厭惡而且,話多者,多半是講自己的私事,或東家長,或西家短,易滋生事端。
語言學家拉克夫曾指出簡單的三原則,使人們的說話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讓別人也有說話機會”;
“讓人覺得友善。”
交流是一個互動行為,應該每個人既是發言者,也是傾聽者。有人說言語是一種卑賤的東西,一個說話極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多言是虛浮的表現,為口頭慷慨的人,行為一定吝嗇,看來,多言不僅招人厭煩,還會給人留下虛浮的壞印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適時製造給別人講話的機會。
此外,多言者讓別人失去說話機會的同時,也讓自己失去了變智慧的機會,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不論他人地位高下,知識深淺,但他們的經驗總有一部分值得你去學習,悉習聽別人說,才能“含英咀華”,才能取其精。否則,整天由嘴主導大腦,不加思考學習,智慧也便停滯不前了。
懷著一顆興奮的心,小張與同事們一起組團到外地做業務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飛機或小巴士,總是聽到其公司的王副經理不斷地大談闊論,嘰嘰喳喳地講個不停。許多團員私底下都相視而笑,無奈地搖頭說:“這次碰上王副經理,完了,真夠慘!”到了北京,拜會有關單位時,輪到王副經理做簡報,隻見他站在大眾麵前卻臉紅脖子粗,結結巴巴,講不出像樣的業務簡報。
老於世故的人不是說“一天學一個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學三百六十五個乖”嗎?如何學乖?就是把說話機會留給別人,多聽多思。這樣不僅可以獲得好人緣,也可以增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