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忠民忙否認道:“不,我不是專門為這事來接你的。我是到縣裏宣布誌清的任命,順便來接你的。”
“那你又讓他當什麼了,可別讓人家說有了你這個表哥,才連連提拔他的,對你的影響不好。”
“不是我提拔的,是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你侄兒我哪有那麼大的權力。”
“集體定的就好,誌清你可得好好幹,別辜負了組織上對你的期望,更不能給你表哥丟臉。忠民你可得時常敲打、幫著他點,我怕他擔不起這副擔子。”
向忠民接著說:“姑姑,你就放心,誌清會把這個縣長當好的。憑他這些年對工作的執著精神和認真勁兒,絕對幹得好,不然組織不會推薦他。”
話剛說完,柳剛和楊永誌也到了趙誌清家,一是來表示祝賀,二是想讓向忠民幫忙給軍區後勤部說一下,把藥廠選址定在回水坨村。
向忠民爽快地答應了,他對萬山鄉有一種特殊的說不出來的情感。他在那兒工作過十幾年,現在離開了,總想起它,隔上幾個月就想回來看看。那裏對他是再熟悉不過了,隻要閉上眼睛一想,萬山鄉的一草一木就會浮現在他的腦海裏。那裏的人對他是那麼親切,像對自己家裏人一樣,無話不說,沒有人心隔肚皮的現象,更沒有像行署機關裏那種人與人之間互相防著的情景。同誌之間說的話,小報告馬上就會打到某位領導那裏。所以平常大家都在心裏捏著,相互留著個心眼,以免遭來口禍。由於這種不正常現象存在,領導按正確情況處理某個人或某件事,也會說成是派係鬥爭。向忠民去行署工作幾年,也發現了這些問題,隻是忙於抓農村改革的大事,沒顧得上機關的作風整頓。回去後,他要把這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把那些占著茅坑不拉屎,成天將心思放在鉤心鬥角上,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的人,該調的調,該處理的處理,大刀闊斧地把地區機關整頓成富有活力、朝氣蓬勃、團結向上,真正能帶領全區幹部群眾進行改革發展的“司令部”。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該辦的、該批的要立即辦、立即批,不能成為改革發展的絆腳石。為此,自己就應該成為機關同誌的表率。所以楊永誌一說請他幫忙辦這件事,他就立刻同意說:“我馬上要去省裏開會,利用這次開會的機會去找後勤部張部長,他以前是我爸的老部下。我們再在各方麵給予這個項目支持,我想張部長會同意的。”說完,他就叫周英快去給徐秀珍收拾東西,明天一早就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