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同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我黨一位優秀的敵偽工作者。他的犧牲,是黨的損失,人民的損失。60多年過去了,王寶同誌對敵鬥爭的光輝事跡仍銘記在人們心中,激勵著後人踏著他的腳印不斷前進!
赤心持正義灑血獻人民——棄醫從戎的抗日民主誌士蒙蔚
蒙蔚1928年出生於平魯縣陶小峰村一個貧苦的農家,其父蒙生連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夏天靠種幾畝薄田,冬天靠下窯掏炭維持家中的生活。
蒙蔚從小性聰敏,善言辭,敢於作事,樂於施舍。20歲,跟亂道溝村(現平魯區朝陽灣村)王全仁學醫,深得王老先生器重。幾年內,各種針灸、醫法無所不會,在當地享有盛名,人稱“人畜良醫”。
蒙蔚對於封建迷信從來認為是一種騙人的把戲。一次,他的小女兒病了,妻子張氏幾次到廟中燒香許願,結果死了。蒙蔚得知其事,大罵妻子,一氣將廟中所有的陳設打了個粉碎。又一次,蒙蔚見女兒青山纏腳,非常氣憤,把一堆纏腳布撕了個粉碎。並教育女兒說:“你纏住了腳,壞人來了看你往哪裏跑?”一席話說得女兒再也不纏腳了。
民國十六年,朔縣地方紳士李尚仁為閻錫山招兵,得知蒙蔚醫術高明,特聘為軍醫。蒙蔚隨軍到了太原,一年後又到北京,因和欺淩士兵的舊軍官不和,不久便辭職歸鄉,開了醫藥輔,經常徒步大同、內蒙古一帶行醫。他識文懂禮,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常常利用行醫之便,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人士,在廣大勞動人民中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國民黨的醜惡行徑……在這一帶很有威望。人們每遇到什麼事常求他出主意,被稱為有智謀的先生。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逐漸踏向華北、綏遠、大同一帶。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蒙蔚發誓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貢獻自己的一切。他支持大兒子蒙養正擔任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村長,又送二兒子蒙亦民參加了宋支隊。並且全力支持他的女婿王寶鬧革命,將出嫁多年的女兒及外孫從平魯城附近的大破石村接到他家養活起來。他還經常告誡家人及親朋們:“亡國奴不如喪家狗,我們寧死不當亡國奴!”1937年冬,日寇入侵平魯後,他毅然放棄了行醫,變賣部分家業,通過不斷的宣傳,動員了一批抗日積極分子。和女婿王寶各自組織起了一支近百人的抗日遊擊隊,經常活動於平魯的東北、右玉南山和山陰西山一帶。這支部隊在他的帶領下,打豪強,阻日寇,從國民黨的散兵和土匪手中奪取武器裝備自己,積極為警備六團、宋支隊帶路傳送情報,配合八路軍作戰。並在自己的家裏成立了黨的秘密聯絡點,經常同我地方黨的負責人鳳城等同誌取得聯係,開展工作,成為平魯縣早期的抗日骨幹。
1938年春,一二〇師獨立六支隊在雁北組建後,他和女婿王寶的遊擊隊主動加入了六支隊,分別被編入二營的五連和四連,他被任命為六支隊的副官兼五連連長,隨軍轉戰於雁北的平魯、山陰、右玉等地。據劉華香回憶:“他當時在雁北武裝部隊中是最老的留著胡子的連長,盡管他騎馬行軍,可是每次打仗,他總挺身在前,英勇戰鬥。”他是一位衝鋒在前的軍事指揮員。
1939年,在一次掃蕩中,敵人將他家的所有東西燒了個精光,但這些絲毫沒有動搖蒙蔚的抗日決心,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對敵人的仇恨。
1940年4月26日,在第九次反圍剿中,擔任突圍任務的蒙蔚為了保護特委、行署、各群眾團體的安全轉移,身先士卒,英勇奮戰,不幸在戰鬥中左額負了重傷。在家養傷三個月,病未痊愈,立即重返前線。同年9月16日(陰曆8月15),蒙蔚隨部隊從亂道溝轉移到榆嶺村,由於叛徒告密,次日黎明,被敵包圍,在突圍中壯烈犧牲。終年58歲。
蒙蔚同誌犧牲後,廣大軍民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遺體運回故鄉時,送行的人們絡繹不絕,淚灑如雨。地縣黨政軍負責同誌數次到烈士家中慰問,並將其家屬子女安全轉移到抗日根據地。
張崖溝慘案
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從左雲、右玉、平魯、井坪、朔縣、岱嶽出兵六路共2000餘人向我晉綏雁北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瘋狂的第八次圍剿。
當時,雁北婦救會集中區、縣婦救會幹部,在平魯縣吳辛寨召開全區婦救會工作會議,六支隊教導員田祥瑞等部分傷病員也住在那裏養傷。地委和專署非常關心這裏開會的婦女幹部,李登瀛、屈建、李林等領導都給他們從各地寫信,告訴敵人出發後的行蹤,讓我們組織轉移,或者分散隱蔽。
得知敵人出發的消息後,五區區長戎存親自趕到張崖溝村找到雁北區婦救會秘書李桂芳同誌及養傷的田祥瑞商量。李桂芳覺得這次會議是全雁北地區第一次大型婦救工作會議,既要組織傳達上級的指示精神,又要研究布置全區今後的工作,怕分散後一時集中不起來影響工作,並根據她們以往幾次在煤窯下麵躲過敵人圍剿的經驗,主張下煤窯隱蔽。於是,李桂芳秘書和田祥瑞教導員一起,組織參加會議的張桂蘭、武雲英、邢培蘭、何秀蘭、穆秀花、張華、曾洪文、孟有清、宣翠英、曹柯,薛忠(薛翠連)等婦女幹部和傷病員於15日淩晨,轉移到張崖溝村南梁的煤窯裏,蹬著木板跨過積水進到第二巷內。
當天早晨,一股從山陰縣黑龍池村方向竄來的日偽軍進入張崖溝,搜查了半天沒有發現什麼,便向搶風嶺方向進犯。出村後,由於漢奸告密,敵人折返回來,直撲他們隱蔽的煤窯口,抓了煤窯上看門的黃科會,讓他下到窯裏把裏麵的人喊出來。黃下去後就掉在積水裏淹死了。敵人不敢下窯,隻好在外麵咋呼。我幹部、戰士懷著對革命忠貞不渝的信念和對敵人的切齒仇恨堅決不投降,寧死不當俘虜。於是慘無人道的日寇便向窯內放毒瓦斯,毒氣很快竄入窯內。由於她們既無防毒的設備,也缺乏這方麵的經驗,因而全部中毒。敵人離開張崖溝,當地老百姓立即趕去,把他們營救上來。當時,20多名同誌都已昏迷,雖然采取灌綠豆湯等多種方法救,但除曹柯、薛忠(薛翠連)等少數同誌脫險外,其餘11名婦女幹部和6名傷病員、一名群眾全部遇難,連同被淹死的黃科會,共犧牲了18人。
李桂芳等18名英烈遇難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根據地,廣大軍民無不悲痛。晉西北婦聯全體同誌發表文章,悼念死難烈士。3月31日,晉綏邊特委、十一專署及群眾團體和附近各村抗日群眾在張崖溝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雁北黨政軍負責人及各縣代表趙仲池、鄭林、屈健、李登瀛、柏玉生、薑勝、劉華香、石磊、馮凱、王煥光、侯樸、劉明、戎存仁等參加追悼會並講話。
會後,把烈士安葬在張崖溝村東坡上。
女英雄李桂芳
李桂芳,1918年出生在陝西省子長縣瓦窯堡村。少時家境十分貧寒,幼失母愛,生活苦上加苦。1936年2月,她剛剛18歲,便投身革命,最初在瓦窯堡城內做婦女工作。3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與當時在中央黨校工作的李登瀛同誌結婚。7月,由於紅軍東征回師和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她離開了瓦窯堡,服從組織安排,被分配到駐陝西省誌丹縣的中央黨校消費合作社工作,後經選拔進入黨校普通班學習。9月,黨校因吃糧問題發生困難,中央決定搬遷定邊縣,她便隨校遷往。
1936年“雙十二”事變後,由於形勢的惡化,中央再次決定黨校遷返延安,李桂芳又同黨校一起從定邊縣搬回延安喬兒溝。1937年4月,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達成協議,因當時革命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抽調一些幹部到“神府特區”(即神木、府穀、佳縣接壤部分的一小塊蘇區)工作,她丈夫原籍是神木人,所以他們都被抽調到了神府。開始,她在萬戶峪鎮(統戰區)高小做統戰工作,後又調到一個區上做婦女工作,擔任婦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