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人的商業智慧,可以歸結為五大“法寶”。這五大“法寶”是中國傳統商業智慧的精髓,掌握了這些“法寶”,就掌握了中國傳統商業智慧的精華部分。
以殺傷對方來獲得自己的成長,正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大家誰都無法獲得持續成長。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商人嗜殺的基因使之難成大器。
《論語·學而篇》中有這樣一句話:“禮之用,和為貴。”俗話也說:“和氣生財。”與其相互結怨,發生爭鬥而導致雙方受損,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競爭是難免的,但盲目樹敵則是愚蠢的。我們說,商場如戰場,但畢竟不是戰場。戰場上敵對雙方不消滅對方就會被對方消滅,可生意場上不一定如此,為什麼一定要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呢?
做生意,最好的結果就是“雙贏”。“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企業在現代商業競爭中應該懂得“雙贏”的戰略。因為“雙贏”才是真贏,“雙贏”才是市場經濟的真諦。能賺錢的人總是最能和別人合作、與別人分享的人。世界塑膠大王、被譽為“台灣企業的救星”的王永慶始終堅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念,主張做企業必須做到利己利人,絕不能隻顧自己賺錢而不顧別人死活。1986年台幣升值,由40元兌1美元到37元兌1美元。台幣升值致使部分客戶經濟受到損失,王永慶決定由台塑全部負責,盡管台塑每日至少損失300萬美元,但台塑在這一年仍獲益匪淺,既發展了自己,又保護了別人。奠定了與客戶合作的基礎,財富就滾滾而來。
“先義後利”是中國商人的優良品質。《戰國策·齊策》所記載的“馮諼焚券”的故事,正是一則“先義後利”的生動案例。馮諼是齊國執政大夫孟嚐君的門客。有一次,他去幫孟嚐君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債收完了,買什麼回來?”孟嚐君說:“您就看我家裏缺什麼吧。”
馮諼趕著車到薛邑,派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契據。核驗完畢後,他假托孟嚐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賜給欠債人,並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
馮諼趕著車,馬不停蹄,直奔齊都,清晨就求見孟嚐君。馮諼回得如此迅速,孟嚐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見他,問道:“債都收完了嗎?怎麼回來得這麼快?”馮諼說:“都收了。”“買什麼回來了?”孟嚐君問。馮諼回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麼’,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外麵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後庭多的是美女,您家裏所缺的隻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孟嚐君道:“怎麼回事?”馮諼道:“現在您不過有塊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撫愛百姓,視民如子,而用商賈之道向人民圖利,這怎麼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百姓,順便燒掉了契據,以致百姓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為您買來的仁義啊。”孟嚐君聽後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王對孟嚐君說:“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嚐君隻好回到他的領地薛邑去。還差百裏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攜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嚐君到來。孟嚐君見此情景,回頭看著馮諼道:“您為我買的‘仁義’,今天我看到了。”
孟子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經商既要講究“利”字,又要講究“義”字。財富取得的方式多種多樣。絕大多數商人取之有道,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合法合理地經營,不少創業英雄成為人們心中崇拜的偶像。如世界著名富翁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香港富豪李嘉誠、大陸富豪劉永好兄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