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芍藥(1 / 2)

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是芍藥科芍藥屬的著名草本花卉,在中國的栽培曆史超過4900年,是中國栽培最早的一種花卉,位列草本之首,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

形態特征:

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小科。灌木或具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為二回三出複葉,無托葉。花大,常單獨頂生,兩性,輻射對稱,通常由甲蟲傳粉。萼片5枚,宿存。花瓣5~10片,覆瓦狀排列,白色,粉紅色,紫色或黃色。雄蕊多數,離心發育,花藥外向,長圓形。花盤肉質,環狀或杯狀。心皮2~5枚,分生,子房沿腹縫線有2列胚珠,受精後形成具革質果皮的蓇葖果。種子大,紅紫色,有假種皮和豐富的胚乳。僅芍藥屬1屬,約35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少數產北美洲西部。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陝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內蒙古和黑龍江,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是具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二回三出複葉的小葉呈披針形,邊緣有骨質小齒,花頂生和腋生,直徑10厘米,白色、粉紅色或紫色,花盤環狀,僅包圍心皮群的基部。芍藥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根皮稱白芍,有鎮痛和解熱的功效。

生長習性:

芍藥性耐寒,在我國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最適宜,以濕潤土壤生長最好,但排水必須良好。積水尤其是冬季很容易使芍藥肉質根腐爛,所以低窪地、鹽堿地均不宜栽培。芍藥性喜肥,圃地要深翻並施入充分的腐熟廄肥,在陽光充足處生長最好。

培育繁殖:

芍藥的繁殖有播種、扡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準備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采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藥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扡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發根,並形成休眠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