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無花果(1 / 1)

無花果屬桑科榕屬(亦稱無花果屬)落葉喬木或灌木,又叫映日果、奶漿果、蜜果、樹地瓜。它原產阿拉伯南部,後傳入敘利亞、土耳其等地,目前地中海沿岸諸國栽培最盛。無花果是人類最早栽培的果樹樹種之一,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曆史。古羅馬時代有一株神聖的無花果樹,因為它曾庇護過羅馬創立者羅募路斯王子,躲過了凶殘的妖婆和啄木鳥的追趕,這株無花果後來被命名為”守護之神“。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古老傳說中,無花果被稱為”聖果“,作祭祀用果品。

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12m,有乳汁。幹皮灰褐色,平滑或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托葉包被幼芽,托葉脫落後在枝上留有極為明顯的環狀托葉痕。單葉互生,厚膜質,寬卵形或近球形,長10~20cm,3~5掌狀深裂,少有不裂,邊緣有波狀齒,上麵粗糙,下麵有短毛。肉持花序托有短梗,單生於葉腋;雄花生於癭花序托內麵的上半部,雄蕊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聚花果梨形,熟時黑紫色;瘦果卵形,淡棕黃色。花期4~5月,果自6月中旬至10月均可成花結果。

產地分布:

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和中亞地區,西漢時引入中國,以長江流域和華北沿海地帶栽植較多,北京以南的內陸地區僅見有零星栽培。無花果大約在唐代傳入我國,至今約有1300餘年。目前除東北、西藏和青海外,我國其他省(區)均有無花果分布。雖然分布麵廣,但集中成片的極少,大多零星分布。國內的主要分布地區為新疆、山東、江蘇、廣西等地。目前全國的栽培總麵積約4.5萬畝,隻相當於蘋果栽培麵積的1/1220,柑桔栽培麵積的1/420,屬目前國內栽培麵積最小的果樹種類之一。因此,雖然無花果的栽培利用曆史悠久,但是由於栽培麵積極小,我們也把它列入第三代水果的範疇,且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生態習性:

喜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喜光、喜肥,不耐寒,不抗澇,較耐幹旱。在華北內陸地區如遇~12℃低溫新梢即易發生凍害,~20℃時地上部分可能死亡,因而冬季防寒極為重要。

繁殖培育:

無花果栽培容易,適應性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凡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冬季最低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在400~2000毫米的地區均能正常生長掛果。大體說來,以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為進行無花果露地栽培的北限。北京以北地區栽培無花果必須采用溫室、大棚等設施,否則無法露地越冬。大體說來,我國北至黃河流域,南至廣東、海南、雲南的廣大地區均是我國無花果栽培的適宜生態區。無花果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質土、潮濕的亞熱帶酸性紅壤以及衝積性粘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長。它抗鹽堿能力強,在鹽堿地上也能良好地生長結果。無花果發源於西亞幹旱地帶,對水份條件要求不太嚴格,較抗旱。無花果不耐澇,建園宜選擇地勢高爽的山坡或排水通暢的平壩建園。無花果是較喜光的樹種,園地盡量選擇光照較好的陽坡或平壩地區。

應用價值:

無花果屬漿果樹種,可食率高達92%以上,果實皮薄無核,肉質鬆軟,風味甘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栽培無花果具有很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無花果的果實、葉片、枝幹乃至全株均可入藥。果實除了開胃、助消化之外,還能止腹瀉、治咽喉痛。在浴盆中放入幹燥的無花果葉片,有暖身和防治神經痛與痔瘺、腫痛的效果,同時還具有潤滑皮膚的美容作用。所以,在日本的無花果產品包裝上均印有“健康食品”、“美容”的宣傳字樣。無花果最重要的藥用作用表現在對癌症的顯著抑製作用方麵,它的抗癌功效也得到世界各國公認,被譽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守護神”。

首先,無花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果實富含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質元素。據山東林科所測定,成熟無花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24%,大多數品種含糖量在15%~22%之間,超過許多一、二代水果品種的一倍。

其次,無花果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果實中含有大量的果膠和維生素,果實吸水膨脹後,能吸附多種化學物質。所以食用無花果後,能使腸道各種有害物質被吸附,然後排出體外,能淨化腸道,促進有益菌類增殖,抑製血糖上升,維持正常膽固醇含量,迅速排出有毒物質。

園林用途:

葉片寬大,果實奇特,夏秋果實累累,是優良的庭院綠化和經濟樹種,具有抗多種有毒氣體的特性,耐煙塵,少病蟲害,可用於廠礦綠化和家庭副業生產,葉、果、根可入藥。惟抗寒能力低,栽植宜選擇向陽背風溫暖之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