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我們相距多遠(1 / 1)

21世紀的國際競爭無疑首先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人才的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於這一戰略意義上的考慮,美國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這四門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在聯邦政府的直接幹預下,早在1994年就研製定稿並出版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標準》有一個副標題,意即每一個年輕美國人在藝術中應該知道和能夠做什麼。這種全新的"素質教育"思路是對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叛逆,它把藝術規定為等同於數理化文史哲外語的核心學科。這顯然是以全球宏觀的文化視角來關注人的教育和人的發展,也符合人類渴望心靈感知和審美體驗的本性。

《標準》強調藝術教育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所有學生,不論其背景、天賦或殘疾,都有權享受藝術教育及其提供的豐富內容。《標準》從幼兒園到12年級分步驟分階段規定出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這四門藝術學科教育的國家標準,即積累掌握到何種程度的知識和技能才達標。

反觀我們的藝術教育,不能說毫無作為,我們也深知"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惜至今還沒有一套科學而又便於操作的藝術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我們有不少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專科學校,其選材基本上仍源於老師的伯樂相馬或學生果有某項特長,比如琵琶、鋼琴彈得出眾,腰肢婀娜柔軟適合跳舞。他們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規的藝術大學學習,以求將來技驚四座,拿個大獎什麼的,徒喜師榮。這樣的學生除所專學科的知識、技能,對旁的學科的知識、技能卻很貧乏。而絕大多數擁擠在通向高考終點跑道上的學生卻被這樣偏科的教育體係剝奪了藝術教育的渴望和權利,有些酷愛藝術的學生甚至會被隻注重高考升學率的老師要求暫時把提琴或舞蹈鞋換算成公式、定義和程式化的作文"秘訣"。撞過終點的幸運者,如果願意,才可以補續藝術教育這一課。然而,大多數的落伍者麵臨生存為第一需要時,恐怕也沒心再去關注什麼藝術教育了。

結果,藝術專科的學生往往基礎文化課較差。我就見過極度偏科的藝術學生,除了會擺弄手裏的古典樂器,先不說基本的文化常識,就是專業知識,也到了不知道巴洛克藝術,更甭提鄧肯了。而正規學校的學生又常常成了隻會應考不懂藝術的"考蟲",滿腦子的題海、外語單詞和曆史大事件,哪有地方給巴赫、亨德爾和《費加羅的婚禮》,聽一場音樂會簡直是奢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素質教育真的還沒有起步。

美國人的《標準》是著眼於保證下一代在與世界對話時仍能處於不敗之地。這一次,他們在智力思維和實踐方麵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也應考慮製訂一套符合國情的素質教育大綱,以切實提高我國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否則,在這個新世紀,我們的下一代將很難同美國的同代人在世界舞台上同級別對話。素質教育有點像體育的全能比賽,我們可能會在某個單項上保持優勢,但總成績卻可能被遠遠甩在後頭。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做事太不認真了,幹什麼事好像一掛招牌就成功了。這不,已經有不少商家在往庫存的舊貨上貼"素質教育"的標簽,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促銷商品。應引起有關方麵的重視。

一個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