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到林海音之前,雖然她已給我寄了許多的“無皺紋”照片,並在電話裏告訴我說“我個兒矮著呢”,但我始終把她定格在電影《城南舊事》裏沈潔飾演的小英子的模樣。

林海音在城南的真實生活大多和英子一樣,而她的乳名也正是“英子”。說到城南,“那更是閉上眼,琉璃廠,椿樹胡同,師大附小全都浮上腦際的地方,這輩子也忘不了。《城南舊事》裏的幾篇故事,家人、宋媽都一點不差,隻有惠安館的瘋子,看海去的小偷兒,人是我親見的,故事卻經過一番編排。”至於家事,就和英子完全一模一樣,“比如我的父親收容革命學生,宋媽失去的子女,附小的學生生活,等等。”

海音的父親林煥文先生是位鄉下老師。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從此進入日據時代。那年煥文7歲。

煥文聰慧好學,自小父親把他送到儲珍書室修漢文,一年半即拿到四書修業證書,打下很好的國學基礎。1903年,已經是一位客家英俊少年的煥文,從頭份公學校畢業後,考入當時台灣最高學府--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這時的“國語”已經是日本國語。煥文由此倍嚐亡國的痛楚辛酸。

畢業後,煥文被分配到新埔學校教書。學生們都特別喜歡聽這位和藹可親、說話幽默風趣的老師講課。班上一個總給老師研磨拉紙的小男生,後來寫出了一部描繪台灣人在日本人統治下苦悶彷徨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他就是台灣著名作家吳濁流。師生臨別時,煥文送給吳濁流一副手寫的《騰王閣序》。吳濁流後來顛沛輾轉,《騰王閣序》一直珍藏攜帶在身邊。

滿腦子自由思想、活潑好動、總想出去闖世界的煥文,不甘心隻在客家村的頭份、新埔教書。1913年,他來到閩南人聚居的板橋,結識了一些當地的文人雅士,很快融入了閩南人的生活,並與歲數小他一半的溫淑賢良、嬌小白皙的黃愛珍相識相愛,開始了小家庭的生活。

小日子過得雖舒坦,但在殖民統治下不能隨心所願地念書、做事,讓煥文不能忍受。1917年,30歲的他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愛珍離開台灣到日本求發展,在當時日本的商業中心大阪開了一家東城商會。

1918年農曆三月十八日,16歲的愛珍在大阪絹笠町“回生病院”產下一個健康白胖的女嬰,取名含英,乳名英子。

照理,大阪該是她的第二個故鄉吧!不,她心裏時刻不能忘懷的是北京!那裏才是她夢縈神牽的第二故鄉!

生的靈秀、可愛,小公主一般的英子,打小就討人喜愛。啞啞學語時,常常是日本話、閩南話、客家話混著說,說又說不完整,逗得大人們發笑。

不擅經商的煥文,在日本三年,事業沒有發展,積蓄的錢卻花得所剩無幾。他決定先回台灣,然後去北京看看。回台灣不久,愛珍又生下了老二秀英。煥文把母女三人安頓在頭份,隻身坐船來到北京。

母女三人在苗栗和台北住了兩年,煥文在北京日本人辦的《京津新聞》找到工作以後,馬上就去接家人。英子便在五歲那年同母親坐了大輪船到天津而轉到北京。英子從這時起,真正開始了北平小姑娘在城南的生活。她的名作《城南舊事》就烙印下她童年時代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