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許多大力士,夏桀能拉直銅鉤,手搏熊虎,商紂王倒曳九牛,扶梁換住,吳王僚的兒子慶忌能陸地行舟。由於有領導人帶頭,舉重運動就蓬勃發展起來,“翹關”和“扛鼎”就是當時舉重練力的體育項目。

翹關就是舉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就是舉燒飯的大鍋子。哈哈。說起來也許不信,“翹關”的祖師爺卻是孔子。按理說,儒家的含義是柔順、懦弱,知識分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那是進化到後來的。在春秋時期,文武不分家,士人讀詩書,也練六藝,體格也仿佛武夫(比如子路,但不包括顏回),戰國文武也不夠涇渭分明,張儀算是文官,也帶兵,甘茂算是武官,也蠻舞文嚼舌的。

孔子小時候幹過髒活累活,又從他爹那兒繼承了舉城門的基因,所以也喜歡“翹國門之關”,就是諸侯國都城門的大門栓。一般城門四五丈闊,門栓合抱粗,幾十斤重,一頭搭在城門上,另一頭單臂舉起(像手托炸藥包那樣)。孔子確是個舉重的大力士,《呂氏春秋》《列子》等書都說他力能翹關。

扛鼎就是在兩個鼎耳之間穿一根杠子,兩個人把它抬起來,牛氣一點的呢,就一個人兩手提杠把鼎舉起來--因為比杠鈴肥大別扭,身體很容易失去重心而前傾。

秦武王手下三個大力士烏獲、任鄙、孟說,一看名字就是發怒吐氣,聲震天雷之輩,因為力氣大而拜為高官,平常有空就陪著秦武王角力。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第五年,以戰勝者身份,在右丞相樗裏疾一百輛戰車護衛下,出鹹陽,經越左丞相甘茂剛剛拔取的宜陽,進入大周洛陽,要一窺周室了。

洛陽有什麼好看的呢?洛陽的女孩比較好,就是上文張儀也向楚懷王推薦的:鄭周之女,細腰雪膚,粉白黛黑,燦若神仙。黛黑倒不是說她們是黑人姑娘,而是指青黛蛾眉,就是用青黑色的植物顏料來繪畫眉毛。從前春秋時代的美女以“鄭衛之姬”最負盛名,鄭國就是現在韓國占領區,而周的洛陽被韓國國土包圍著,也屬於美女聚集地。

韓國有了這麼多美女,就為國家創彙,上等“韓娥”的身價是三千斤黃金一名,諸侯都買不起,唯獨秦國能夠支付。這真是“千金小姐”了。

秦武王到洛陽來還為了看鼎,就是那個問都不許問的傳世之寶,大禹鑄就的九鼎,經過大周朝三十七代天子,現在傳到了“慚愧之王”周赧王的手裏。偉大的周赧王也是周朝的末代天子,現在剛剛即位到第八年,後麵還有五十多年,後麵他還準備把鼎賣掉還商人的高利貸,以維持王室開支。等最後鼎賣完了,他還要爬到台子上躲商人的債,從而創造了“債台高築”的美好成語。

即便到了這樣的沒落時期,周王室內部也沒忘掉窩裏鬥,五十多年前,兩個小王子爭玉璽,就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分別號為西周公和東周公,東周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以東四十裏的“周漢魏故城”),西周在王城(今河南洛陽市內的王城公園下麵)。周天子就依附著這兩個小國,時而在東周,時而在西周,跳躍著過活,好比大爺、二大爺兩家輪流奉養老奶奶。

秦武王到了東周洛陽,有沒有見到正龜縮於此的周赧王,有沒有染指寶貝周鼎,沒有記載,但他確實摸到了一隻龍文赤鼎。

秦武王帶著力士孟說,在洛陽宮殿區裏兜風,孟說本是山東大漢,以力氣聞名,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虎狼倒要躲避他,至少老牛要躲著點他,因為他能按住成年公牛,兩膀一叫力,硬生生地把牛角從牛的大腦袋上拔出來!真是生猛可畏。

孟說指著龍文赤鼎說:“大王,這個還不錯,比咱們在秦國扛過的大,硬實。”

旁邊的周王宮導遊說:“這個鼎好,火紅色的,鎏金的龍紋,就是沉點兒,自從鑄造落成,從未移動過。”

秦武王力大無窮,但性格內向,不言語,低著頭繞著鼎走了半圈,嘟囔道:“夠意思嘍。杠子!”

導遊一揮小旗兒:“請大王移動尊貴的腳趾,跟我到前邊參觀玉石的編鍾,這是楚國的工匠……”

孟說不理導遊的話茬兒,把預備好了的杠子順過來,橫穿過兩個鼎耳,又往大手心吐兩口唾沫:“我先試試!呸!呸!”孟說騎馬蹲襠俯下身來,猛地握住杠子當央,狠狠喝叫一聲,起--!鼎底懸提,連著陳年的苔蘚,離地約有半尺,孟說試圖再起,卻難提高一寸,牙筋肉撕成一道道的,腿肚子直哆嗦,隻好原地放下。